职称论文发表范文
【摘 要】优化、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发展的重要手段,而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运用劳动经济学原理可使管理效果事半功倍。行之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可以激发员工潜能和活力,提升企业创新意识,从而达到提高管理与生产效率,降低人力资源使用成本,市场良性竞争的目的。本文就此话题进行一些粗浅的思考和阐述,说明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分析人力资源管理与劳动经济学之间的关联,同时结合当下人力资源管理的不足,分析如何遵循劳动经济学理念践行人力资源管理。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劳动经济学;绩效管理;效率
历史的车轮带领我们进入了新的世纪、新的时代! 如何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责任,如何遵循劳动经济学理念,运用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实现社会进步、文明和谐、企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是摆在当代人面前的重要课题。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个体与社会已然形成了不可分割的“利益共同体”。究其源:人是群居动物,其参与社会分工和协作,在创造财富、实现个体价值的过程中,推动着社会进步和发展。而这一过程是近乎无限的——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人类个体而言趋于无限。这就为劳动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蓝本和空间,同时也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形成和发展赋予了无限的可能。本文抛砖引玉,以期共同为民族复兴、社会和谐、产业振兴、人民幸福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及意义
其实,大到“地球村”的科学运行,小到一个家庭的维系,我们都能感受到“人力资源管理”影子的存在。可以说,有人群的地方就有“人力资源管理”!其存在是十分深刻和宽泛的,只不过,实践中,人们常拿“企业”这个道具来阐述相关的操作罢了。
什么是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大力发展人力资源管理意义何在?从定义上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可分别从外部管理和内部管理以及企业发展战略等几个角度进行思考。所谓外部管理是对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整合、培训的过程,最终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效果。而内部管理是指通过心理、思想层面的引导,最终达到影响和调动员工内在驱动力的效果,从而使其达到组织所设定的目标。从企业战略上理解,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优化、助推企业内部政策的落地,促进企业战略的成功实施,是企业所具有的强有力的竞争优势。实际上,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就是通过选人用人、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生产组织等管理模块,在建立制度与政策的条件下对员工实行有效的管理方法,使员工的工作成果能够达到组织当前要求,满足未来发展需求,同时促进员工自我发展。我们不难发现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使企业能够达到既定的KPI指标值、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以及实现企业内各领域效用最大化的结果,而在劳动经济学的范畴内也涵盖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其具有指导意义,能够促进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财务等方面快速步入正轨。因此,利用劳动经济学理念,科学、灵活地运用人力资源管理,能够不断挖掘、开发企业成员的潜力,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正向发展。
二、劳动经济学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
伴随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和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研究、深耕人力资源管理是众多企业在竞争中不被淘汰的核心要点,同时,随着人力资源需求力度的逐渐加大,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但就目前有些企业现状而言,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还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持,而劳动经济学正是以投入劳动生产要素,产生经济效益为研究方向的科学,可有效地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依靠劳动经济学原理辅助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也是具有一定高度与水平的, 但从表象理解,人力资源管理和劳动经济学所属学科领域有所差异,一个为管理范畴,一个为经济学范畴,并无过多关联性,但是在具体社会实践中两者之间的联系还是十分紧密的,其终极目标是一致的,即协调人力资源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促使企业得到正向发展, 下面从两种角度阐述两者之间的关联。
一是劳动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劳资关系”,即怎样以最少的劳动力投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人力资源管理主要研究人力资源和企业经营发展之间的关系, 也就是“雇佣关系”。究其根本两者为同一种关系:即劳动关系,最终目的都是不断的提高从业者素质、提高产出效率、降低成本、促进企业良性竞争与发展,进而提高社会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文明程度。
二是劳动经济学与人力资源管理具有互补性,两者在理论应用与实操上可相互促进政策落地。相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而言,劳动经济学更侧重于从整体、宏观角度着手研究,它不够明确和具体,而人力资源管理则恰恰是在具体的操作层面收集数据、制定方案、组织实施、督查效果、调整升级等等。同时,随着时代更迭,社会不断发展与变革,人员与环境的不断改变,人力资源管理也是需要顺应当下不断创新的,但受所处时代、企业制度制约及员工整体素质等因素影响,它并不够前瞻和长远,很多人力资源管理方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都不会是尽如人意的,从而对经济效益产生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影响,对于企业未来可持续性发展构成了一定的阻力, 而劳动经济学则可以从更广泛的角度及高度来矫正、引导和弥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方向性、适用性等问题,促使更稳妥地实现两者的共同目标,即企业与员工风雨同舟,企业获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员工实现个人价值,在实现企业、员工双赢的前提下,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稳步发展,人民安居乐业。
三、劳动经济学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一是人员结构不平衡、不合理、缺乏复合型人才。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企业为了最大限度减少和节省相关人力开支,会聘用一些非专业的员工从事这项较为专业的工作,这就为企业绩效不达标埋下了伏笔。即使招聘员工,也在实习期满后予以辞退, 从而导致企业在人力资源配置上后备力量不足、核心人才流失情况严重。二是制度不完善,缺乏科学化管理。有些企业在人才培养上没有前瞻性,在选人用人上缺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只注重个别能力人才培养,某种程度上遏制企业其他员工个人潜能充分发挥, 最终导致在人力资源配置上,企业员工整体综合素质薄弱,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发展。三是人力资源管理手段不先进。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信息化已经成为当代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管理手段,那么,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也要顺应这个趋势。结合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传统的管理方式仍然占据一定空间,对信息化技术缺乏深入了解和应用,在构建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上缺乏进一步深入探究,导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率低下。
上述问题,都会减缓企业发展速度,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受到负面影响。
四、利用劳动经济学优化理念,实现推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目标
(一)深化人才的选拔,健全企业人员招聘、培训体系,构建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框架
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才”更是成为企业间核心竞争力之一,因此要把人才结构调整与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相融合。一是企业要以正确的用人导向建立公平、科学且行之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始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吸纳德才兼备的人才。二是完善企业招聘考核标准、按照经济学角度制定招聘模式,定期强化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培训力度,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选拔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使培训过程达到“系统性、标准化、有效性”的和谐统一。三是进一步规范选拔程序, 完善选人用人机制,营造公平竞争的人才选拔环境,从“选、用、育、留、培”五个方面着力,不仅要数量充足,也要质量优良,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和保障优势。
(二)采取多种形式,多措并举,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经济学运用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宗旨,就是实现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生产率,使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绩效管理是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的有力手段,也是正向激励员工方法。一是运用精细化管理思路,对细化的工作内容提出合理的、可量化的考核指标,实现为员工的工作量和工作质量付薪,深耕绩效激励,让员工将注意力转换到个人岗位职责履行、绩效输出水平上,更加关注集体或组织任务、目标的要求及完成情况。二是强化“多劳多得”意识,以劳动产出量为基础,坚持效率优先原则,企业通过将绩效提升成果应用于薪酬激励、晋升发展等领域培育员工,达到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目的,从而激发员工活力,增强工作动力,充分调动起员工主观能动性。员工获得薪酬的同时,个人价值得到充分认可和体现。三是建立奖勤罚懒的公平机制,提升员工的责任意识与危机意识。此项奖励机制,激励员工以良好的工作态度和行为,投入到工作中去,在促进企业发展和员工团队凝聚力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信息技术与人力资源管理相融合,实现管理手段的创新发展
通过搭建专门的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平台,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绩效管理相结合,实现了人力资源管理流程的简化和管理方式的创新,最终实现人力资源管理质量与效率双重提升。
五、结语
实践证明,践行人力资源管理必须遵循劳动经济学理念。从劳动经济学的角度去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不但可以有效的利用企业管理资本,而且还可以帮助企业更好的平衡企业经济效益和人力成本之间的关系。劳动经济学是基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实际而产生发展起来的一门基础学科,它不是完美的,仍需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但其所阐述的基本理念足以引导、规范我们人力资源管理具体工作逐渐走向成熟。为社会发展、文明和谐、产业振兴、人民幸福提供不竭动力和支撑。
参考文献:
[1] 孙田.人力资源管理经济效益最大化思路研究[J].科技资讯,2019,17(31): 68-69.
[2] 姚前航.基于劳动经济学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方略[J].时代金融,2017(27).
- 下一个:企业社会责任不一致对员工工作激情的影响研究
- 上一个: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