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7天职称论文网! 

热点推荐词:

职称论文发表范文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地方探索与扩散路径研究——以江西省为例

文字:[大][中][小] 手机页面二维码 2022-09-30 10:43:55    

【摘 要】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大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内容。近些年来,江西各地立足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积极破解“两山”双向转化难题,努力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形成了以发展生态产业的“婺源实践”、创新生态机制的“资溪经验”、融合生态三产的“靖安模式”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典型案例,也为其他地方更好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借鉴参考和有益启示。立足新发展阶段,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奋斗目标,各地应秉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原则,从制度体系、方式方法、实施路径、参与主体、奋斗目标等多个维度协同发力,以系统思维加快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关键词】生态产品 价值实现 地方探索 扩散路径

【中图分类号】F726.1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取得一系列新进展、新变化和新成就。由习近平总书记 2005 年首次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理念,经过将近 20 年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升华,已经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时代推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积极探索推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选择具备条件的地区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1]

在此背景下,江西省立足优越的自然生态条件,以持续深入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为抓手,大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因地制宜推动“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 双向转化,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奋力书写新时代践行“两山”理念的江西答卷, 在不断积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江西经验”的同时,也为全国其他地方更好地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借鉴参考。

二、文献综述

“生态产品”概念的最早提出,源于 2010 年国务院发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该《规划》明确指出:“人类需求既包括对农产品、工业品和服务产品的需求,也包括对清新空气、清洁水源、宜人气候等生态产品的需求。”[2]由此可见,生态产品与农产品、工业品和服务产品同等重要,都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必不可少并直接影响着人类最基本的生产、生活乃至生存方式。

此后,随着对生态产品及其价值实现等一系列问题的深入研究,学术界倾向于将生态产品区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马建堂(2019)认为,狭义的生态产品主要指能够提供资源供给、开展生态调节、营造人居环境、维护生态安全的自然生态要素,涵盖空气、水源、气候、森林、矿藏等多种类型,通过为人类提供多样化的生态服务,具备重要的生态价值。[3]张林波等(2021) 认为,广义的生态产品是在自然要素的基础上叠加了人类劳动,如采取清洁生产、循环利用、节能减排等方式所生产出的生态农产品、工业品和服务等,这些产品和服务要么通过市场交易 体现出经济价值,要么通过满足人类精神文化需要体现出社会价值。[4]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 无论是狭义还是广义的生态产品,都与人类生产生活、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诸多方面息息相关,因此也就具备了经济、社会、生态等多种重要的价值属性。[5] 

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是践行“两山”理念的重要内容。从本质上看,要立足生态优势,采取有效手段,推动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将生态产品蕴含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全面释放出来,从而协同推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6]从国内外发展实践看,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主要涵盖三大途径:一是生态补偿的行政化手段,由政府部门对生态功能区、生态公益林、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林等重点区域进行财政资金补偿,实质上是对当地民众为了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而放弃牺牲经济发展权的货币化补偿(张传兵等,2022)。[7]二是交易变现的市场化手段, 通过选择特定市场交易标的,建立统一交易市场,制定市场交易规则,实现以市场化手段达到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的目的,如排污权、碳排放权、用水权交易等(周斌等,2022)。[8]市场化手段在国外运用得相对普遍,目前国内也已经开始启动实施。三是产品转换的产业化手段, 通过充分发挥生态产品的比较优势,积极发展生态利用型产业,如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健康养老、林下经济等,将生态产品转化为物质产品和服务产品,以更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来实现其多元化价值(刘勇,2020)。[9] 

总而言之,生态产品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就是要立足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推动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有效进行双向转化,更好地将生态产品蕴含的生态、经济、社会等多重价值全面释放出来,进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良性互动,加快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

三、江西省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探索与实践

江西省生态条件优越,森林覆盖率、空气优良天数比例、地表水水质达标率、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等多项主要生态指标均位居全国前列。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时,曾经给予“江西生态秀美,名胜甚多,绿色生态是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的高度评价,并指示江西“向特色优势要竞争力”。近年来,江西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 坚持以“两山”理念为引领,积极推动“两山”双向转化,统筹做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两篇文章,努力将生态特色优势转化为区域发展竞争优势,助推美丽江西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特别在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面积累了诸多实践经验,涌现了一系列典型范例。

(一)发展生态产业的“婺源实践”

上饶市婺源县地处江西省东北部,与浙、皖两省相邻,生态环境质量优良,历史人文底蕴深厚。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婺源持续把旅游打造成为全县核心主导产业,推动婺源从一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边远山区小县蝶变为“天下谁人不识君”的知名旅游胜地,走出了一条以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独具婺源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1. 把好“生态关”,呵护绿水青山夯基础

婺源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将优良的生态环境视为决定“两山”双向转化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成色命脉,以“1234”为重点持续打造一流生态环境。“1”是指自觉树立并且始终践行“生态立县、绿色发展”理念;“2”是指着力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城乡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两大体系;“3”是指建立健全三大机制,组建“环保警察”,推行环境违法有奖举报,推动环保全方位监管。不断完善河、湖、林长制,细化落实管理责任。严格执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以及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4”是指出台“禁伐、禁养、禁排、禁烧”四项禁令。县人大常委会作出长期禁伐天然阔叶林决议,严格管控全县畜禽水产养殖,禁止企业超标污染排放,禁止违规焚烧秸秆。[10] 

2. 打好“旅游牌”,持续推动转型强品牌

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与民宿、体育、康养、文化等多元业态相融合的全域旅游模式,推动“绿水青山有颜值”与“绿水青山高价值”同频共振。制定统一民宿标准,走精致化、规范化、个性化路线,唱响中国乡村民宿“婺源品牌”;打造“高山可攀岩、峡谷可漂流、密林可露营、河湖可垂钓”的户外运动格局,积极承办一系列国内外重大体育赛事,创建“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利用中医药产业基础,深入推进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建设;依托名人、村落、非遗、红色等特色文化,形成一大批“影视村、写生村、作家村”,促进生态与文化的融合叠加。

3. 坚定“两山路”,实现富民兴县结硕果

婺源以发展生态旅游着力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逐步形成“县域发展质量更高、百姓生活更好、脱贫动力更足”的喜人景象。连续七年获评全省高质量发展、科学发展先进县,在上饶市委、市政府年度巡查考核中,多项指标增速进入全市“第一方阵”。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有近 70%的群众可以从发展旅游中受益,真正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发起“旅游财”。依托旅游产业发展,不少贫困农户通过开办民宿、门票分成、资源分红等多种途径,实现了脱贫增收致富。

(二)创新生态机制的“资溪经验”

抚州市资溪县森林覆盖率高达 88%,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位列中部第一、全国前列。在落实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任务背景下,资溪于 2020 年率先成立全省首家“两山银行”, 通过大胆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以往长期“沉睡”的“绿水青山”逐渐转化成为发展富民的“金山银山”。

1. “两山银行”的运作模式

按照“资源整合-资本赋能-资产运营”逻辑闭环运作,探索形成集“资源保护、开发提升、产业培育、发展富民”于一体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首先,在开展生态产品价值评估的基础上,依托大数据技术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摸清全县生态资源资产家底,进而采取赎买、租赁、入股等多种形式,把零散的生态资源资产收储整合起来,实现规模化;接下来,引入多元化金融资本,创新开展生态资源资产经营权、收益权抵(质)押贷款,助力生态产业做优做强; 最后,以市场供需为导向,建立生态资源资产流转平台,吸引更多生态资源资产入市,培育更多的相关市场经营主体。

2. “两山银行”的运行机制

通过搭建便于“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的服务平台,创新诸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生态产品价值评估机制,采用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标准,依托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可量化、可视化、动态化”;生态资源赎买收储机制,立足林业优势成立林权收储平台,为开展林权抵(质)押贷款提供风险保障;生态资产交易机制,在确权登记基础上,依托县域生态资源资产交易中心,以出让、租赁等多种形式开展产权和产品交易;生态资源价值提升机制,统筹兼顾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山水治理与土地利用,持续提升 GEP 向 GDP 转化效率。[11]

3. “两山银行”的运行成效

通过“两山银行”的有效运营,使“绿水青山”逐步转化为富民兴县的“金山银山”,生态产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得以充分释放。全县初步构建起“以生态旅游为核心,以面包、竹木为支撑,以休闲农业、生态康养等服务业为补充”的生态产业发展格局。“森林赎买”“林权补偿收益权”“多种经营权”“竹木产业链融资”等多项“两山”投融资模式落地见效,引领全省乃至全国绿色金融创新。全县生态资源经营效益稳步提升,竹木培育、加工销售、品牌营销等产业链条日益完善,白茶、油茶、中药材等林下经济实现规模和质量双提升,发展与富民的态势日益显现。

(三)融合生态三产的“靖安模式”

宜春市靖安县是江西省首个国家级生态县、全国首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先后获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域旅游示范区等一系列荣誉称号。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 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曾经高度肯定“一产利用生态、二产服从生态、三产保护生态”的靖安绿色发展模式。

1. “一产利用生态”,打造特色农业基地

立足良好的生态条件,重点发展富硒特色农业,加快构建“产地环境优良、产业附加值高、产品品牌溢价”的发展格局。着力做优白茶、柑桔、稻米、林下经济、特种水产等特色主导产业,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质量溯源系统建设,确保绿色农产品供应安全;推动农业种植养殖与精深加工、休闲旅游、健康养生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延伸拓展产业链,持续提高产品附加值;全力打造“靖品—靖安生活馆”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提高产品市场影响力、知名度和美誉度,“靖安白茶”品牌价值已经超过 14 亿元,位居全国白茶第二位。

2. “二产服从生态”,打造绿色制造高地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全力抓好绿色工业建设,积极引导企业转型升级。打造大健康首位产业,以绿色、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重点引进新型光电显示、电子材料、智能传感器、半导体照明等绿色新兴产业。在食品、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领域大力研发具有靖安特色、附加值高的绿色工业产品。出台引导性政策,鼓励企业优先选用绿色工艺、技术、材料、装备, 推动传统产业全面开展绿色改造转型升级。以景区标准提升工业园区整体环境,补齐商业、医疗、教育、休闲等配套设施,打造“宜业宜居宜游”的绿色园区。

3. “三产保护生态”,打造康养旅游胜地

持续深化旅游与康养、农业、教育、文创等不同业态的融合发展,以康养为特色建设知名旅游胜地。积极发展森林浴、森林食疗、中医药疗等特色服务项目,大力发展登山、漂流、越野、户外、水上等运动项目,创建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和省内外知名户外运动首选地。同时, 用景区概念和旅游理念打造休闲农业项目,大力开发竹雕、根雕、黑陶等文创工业产品,形成非遗、红色、禅修等一批特色研学旅游品牌。[12]完善美食街、购物场所、网红娱乐设施、主题民宿建设,统筹推进“城市环境美化、消费提档升级、优质生活配套、休闲品质提升”四大工程,打造休闲旅游名城和品质生活之城。

到目前为止,除婺源、资溪、靖安三县以外,江西省还有井冈山、崇义、浮梁等 3 个县(市)先后入围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累计有 20 个县(市)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入围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充分说明江西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已经在全国处于领跑态势,这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将生态特色优势充分转化为区域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

四、江西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经验做法带来的有益启示

以“婺源探索、资溪经验、靖安模式”等为代表的江西多地持续践行“两山”理念,将发展生态产业、创新生态机制、融合生态三产等作为推动“两山”双向转化和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重要路径,充分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合理性,在树立绿色发展标杆典范的同时,也为全国其他地方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带来了诸多有益启示。

(一)坚持政治自觉,形成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思想理念优势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两山”理念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必须真正做到“学懂、弄通、做实”,始终在思想和行动上保持高度的政治自觉、理念认同、责任担当和战略定力,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原则,加快推动“两山”双向转化,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有效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政方针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持之以恒巩固和提升生态优势,使“绿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最亮丽的底色,主动交出知行合一的生态文明建设答卷。

(二)坚持系统思维,形成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协同并进优势

要坚持用“发展与保护并举”的辩证思维和全局意识,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即使是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也依然坚决关停高能耗、高污染企业,摒弃“只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的传统思维和落后做法,同时,还要花大力气抓好生态环境修复,精心呵护好“绿水青山”,为居民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另一方面,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坚持不懈把发展富民作为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生命之源,做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化文章,尤其是要注重以特色资源禀赋打造支柱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把“美丽环境”转化成为“美丽经济”。

(三)坚持务实举措,形成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工作方法优势

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绝非一日之功和一时之事,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在工作实践中具备求真务实、稳扎稳打、抓铁有痕的作风,紧扣生态文明建设主题,在创新实践中不断锚定目标任务,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并细化为具体的工作举措,最终确保各项任务能够落实到位, 努力实现从治理保护到建设美化再到发展美丽经济的嬗变,加快推动从“一地美、一时美、环境美”向“全域美、常态美、发展美”的蝶变,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四)坚持改革创新,形成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制度政策优势

制度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可靠保障。要坚持以改革创新来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制度完善,[13]因地制宜闯新路,完善制度做保障。如婺源县以立法形式永久禁止砍伐天然阔叶林、聘请高端智库编制全县旅游发展中长期规划、有针对性地设立旅游专项扶持政策,资溪县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从制度设计层面为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破冰”等,这些都是勇于大胆探索、敢于先行先试的实践经验,为当地推动“两山”双向转化、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和制度保障。

当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即便是江西在打通“两山”双向转化通道、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如制度体系不够完善、方式方法不够精准、实现路径不够宽广、参与主体不够广泛等,需要秉持问题导向,运用系统思维,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持久战略定力,尽快打通制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难点、痛点和堵点。五、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助推美丽中国建设的扩散路径江西省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一系列实践经验,既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了“江西智慧”,也为全国其他地方因地制宜践行“两山”理念提供了“江西方案”。如何在借鉴江西探索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地方发展实际,找到相应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扩散路径,是全国其他地方值得思考的问题。在新发展阶段,各地要立足既有的生态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坚定不移践行“两山”理念,以更大的力度、深度和广度持续打通“两山”双向转化通道,积极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从制度体系、方式方法、实施路径、参与主体、奋斗目标等多个维度统筹发力,协同做好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两篇大文章,让“绿水青山高颜值”与“金山银山高价值”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持之以恒推动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一)制度体系上,多措并举建立健全制度,破解现实难题

从科学核算评估、畅通转化路径、明确激励约束、完善配套措施等多个角度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体系,着力破解系列现实难题。一是科学开展核算评估,破解“估值”难题。加快推进生态资源资产确权登记工作,清晰产权主体,明确权责归属,在完善资产负债表和生成目录清单基础上,通过大数据信息共享平台摸清生态产品家底。二是畅通转化路径,破解“变现”难题。以特色农业、低碳工业、生态旅游等为重点深度推进生态产业化。探索对口协作、园区共建、产业转移等多样化生态补偿合作。稳步推进林权、水权、排污权等资源环境权益交易,形成市场导向价格机制。三是明确激励约束,破解“导向”难题。构建覆盖企业、个人和社会组织等各类主体的生态积分系统,并将其运用到市场交易、投融资、生态补偿等领域。将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作为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的重要内容以及考核、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四是完善支撑体系,破解“配套”难题。共建高水平研究中心,推动相关成果产学研用一体化,尤其要注重数字技术在信息普查、市场交易、产业化发展等方面的支撑作用。 

(二)方式方法上,因地制宜培育打造绿色产业竞争优势

产业是区域竞争的重要基石,发展绿色产业是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变生态优势为区域竞争优势的关键举措,可借鉴“竞争优势理论”,从生产要素、市场需求、产业集群、企业家参与、政府行为、外部机遇等六个方面,因地制宜培育和打造绿色产业竞争优势。在突出特色生产要素基础上,持续推动要素融合发展,形成精品特色产业;紧扣市场需求,抓住消费热点,持续推动绿色产业做大做强;以核心产业和龙头企业为引领,合理配置资源要素,科学布局配套企业,形成特色产业集群;积极培育弘扬企业家精神,打造一支“强能力、善作为、敢担当、爱创新”的企业家队伍;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科学制定扶持政策,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努力创造良好产业发展环境;密切跟踪发展时局和政策导向,善于抢抓外部机遇,主动承接重大政策试点示范,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三)实施路径上,遵循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主线

一是要以保护为前提,严格落实产业生态化。在经济发展中,要严格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有效转变生产消费方式,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持续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和保障水平,为开展“两山”双向转化、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奠定坚实基础。二是要以转化为关键,加快推进生态产业化。通过发展绿色产业,有效搭建“两山”双向转化桥梁,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既要学习借鉴国内外已经成熟的绿色产业模式,又要因地制宜选准绿色产业发展方向,如具备较好生态基础条件和资源禀赋地区,可以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做深做透“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文章,不断提高“绿水青山”的含金量。也可以依托体制机制创新,在生态资源使用权、碳排放权等领域交易市场建设上取得新突破。

(四)参与主体上,充分发挥好多元参与主体的合力

借助多元主体力量,加快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公众参与”的协同治理模式。党委领导是核心,要将“党建”功能融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全过程,发挥好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将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任务贯彻落实到位;政府主导是保障,强化相关职能部门在组织、协调、监管等多方面的作用,切实推动培育绿色产业做“加法”,引导资源消耗做“减法”,创新绿色发展做“乘法”,根治生态破坏做“除法”;[14] 企业主体是关键,按照“运营产业化、业态多元化、项目品牌化、发展融合化”的工作思路, 遵循市场规律,探索构建“资源-资产-资本-资金”的转化机制;社会公众参与是基础,秉持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引导社会公众自觉成为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直接参与者、坚定支持者和最大受益者,提高他们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五)奋斗目标上,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态的需要

让天更蓝、水更清、环境更优美,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是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根本出发点。要加快解决与老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首先,针对“体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法治不严密、执行不到位、惩处不得力”等现实问题,要着力推动形成长效解决机制,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并且严格规范执行;其次,要从根本上转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原则,鼓励社会公众自觉主动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中去,努力提升环保意识,持续激发内生动力,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绿色转型。

1664506181676.png

图 1  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五位一体”模型 

六、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多次感慨:“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说明只有不负“绿水青山”,才能得到“金山银山”,才能有更加美好的未来。因此,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按照图 1 所示的“五位一体”模型,大力践行“两山”理念,持续推动“两山” 双向转化,多措并举、协同发力、久久为功,就一定能够更加充分全面地释放出生态产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等多重价值,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共赢。 

【参考文献】

[1] 刘奇.积极探索生态价值实现路径[N].人民日报,2021-6-3.

[2] 国务院.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3] 马建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机制与模式[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9.

[4] 张林波,虞慧怡,郝超志,等.生态产品概念再定义及其内涵辨析[J].环境科学研究, 2021(3):655-660.

[5] 刘江宜,牟德刚.生态产品价值及实现机制研究进展[J].生态经济,2020(10):207-212.

[6] 李忠.践行“两山”理论,建设美丽健康中国[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21.

[7] 张传兵,居来提·色依提.基于市场重构的公共生态产品定价机制及对策研究[J].价格月刊,2022(5):22-27.

[8] 周斌,陈雪梅.新时代中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研究[J].价格月刊,2022(5):28-33.

[9] 刘勇.走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协同发展之路[N].学习时报,2020-12-9.

[10] 吴曙.打通两山转化通道,唱好全域旅游大戏[N].中国环境报,2019-11-26.

[11] 陈薇.江西资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的有益探索[J].绿色中国,2020(12):12-18.

[12] 张亚静.江西靖安:打造绿色生态升级版,描绘生态文明新画卷[N].中国经济导报, 2021-12-23.

[13] 赖惠能,潘晗艳.“两山”这条路,浙江花了 15 年走出这些门道[J].小康,2020(8): 32-35.

[14] 刘勇.加快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N].中国环境报,2021-4-13. 

Research on the local exploration and diffusion path of ecological product value realization

--a case study on Jiangxi Province

LIU Yong

(Department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Party School of CPC Jiangxi Provincial Committee, Nanchang, Jiangxi 330108)

Abstract: Promoting the realization of ecological product valu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implementing Xi Jinping’s thought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vigorously practicing the concept of “lucid waters and lush mountains are invaluable assets”. In recent years, based on the advantages of goo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ll over Jiangxi has actively solved the two-way transformation problem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made efforts to explore the path to realize the value of ecological products,having formed a series of typical cases represented by the “Wuyuan practice” of developing ecological industry, the “Zixi experience” of innovating ecological mechanism, and the “Jing’an model” of integrating ecological tertiary industries, it also provides reference and beneficial enlightenment for other places to better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value of ecological products. Based on the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focusing on the goal of “building a beautiful China”, different regions should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taking targeted measures that follow local characteristics”, we will work together to accelerat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value of ecological products and promote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from multiple dimensions such as system, methods, implementation paths, participants and goals.

Key words: ecological products; value realization; local exploration; diffusion path

返回上一步
打印此页
  • 电话咨询

  • 13838208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