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7天职称论文网! 

热点推荐词:

职称论文发表范文

资源禀赋对农户黑土地保护行为的影响研究

文字:[大][中][小] 手机页面二维码 2022-10-10 14:59:02    

摘 要  [目的]国家高度重视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问题,明晰农户黑土地保护行为影响因素是用好养好黑土地的重要议题。文章旨在探讨资源禀赋对农户黑土地保护行为的影响,从资源禀赋视角推动农户黑土地保护行为。[方法]基于黑龙江省兰西县 312 份经营农户调研数据,运用二元及多元有序 Logistics 模型, 探究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及信息资源等资源禀赋对农户黑土地保护行为影响。[结果] 农户是否采用黑土地保护技术受人力资源禀赋(黑土地保护责任义务认知、黑土地保护收益预期),自然资源禀赋(自有承包地面积、是否签订承包合同、是否转入黑土地、经营黑土地细碎化程度),经济资源禀赋(农业收入、家庭总收入),社会资源禀赋(是否加入合作社、是否参与土地托管)和信息资源禀赋(政府是否宣传黑土地保护政策、是否为中心村)的显著正向影响;上述因素除黑土地保护收益预期、自有承包地面积、是否转入黑土地、经营黑土地细碎化程度、农业收入、是否为中心村外均对农户黑土地保护技术采纳程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结论]为更好的推动农户黑土地保护行为,应强化农户黑土地保护“责、权、利”认识,提高农业收益预期;进一步稳定承包权,建立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因地制宜发展黑土区特色产业,切实提升农户家庭收入;支持多元主体协同发展,推进黑土地保护工程;发挥中心村信息资源优势,多渠道开展黑土地保护政策宣传。

关键词 黑土地保护 资源禀赋 农户行为 实证分析 黑龙江省兰西县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舜命后稷,食为政首”。耕地是粮食生产的载体,黑土地作为耕地中的“大熊猫”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黑土区总面积占全球陆地面积不足 7%,具有极高的资源稀缺性。中国东北黑土区总面积 109 万 km2(其中典型黑土地耕地面积 1 853.33 万 hm2),约占全球黑土区总面积的 12%[1]。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六次到东北调研,高度关注东北地区的发展及黑土地保护利用问题。

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 533.33 万 hm2,这已是中央自 2015 年开展试点以来连续八年提到东北黑土地保护。黑龙江省作为东北黑土核心区,高度重视黑土保护问题,同步出台了《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利用条例》、《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 年)》等系列政策和措施,进一步细化了黑土地保护的目标及方案。然而现有黑土地保护制度与政策实施的效果并未达到预期目标,受长期过度开发利用、气候变化、农户保护意识淡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黑土地耕地数量减少趋势明显,质量退化现象严[2],耕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严重偏低[3],黑土地保护迫在眉睫。

中国农业的典型特征是大国小农,农户是农业生产经营的重要主体。作为黑土地利用的直接参与者,农户生产经营行为直接影响黑土地保护成效,深入分析农户黑土地保护行为的影响因素,对政府制定政策引导农户加强黑土地质量及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学界对农户耕地保护行为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总体上,农户耕地保护行为受农户个体特征、家庭特征、耕地特征及政策环境特征等多方面因素影响[4-7]。具体研究视角上,主要涉及农户认知、地权稳定、社会网络、生计资本禀赋等方面。在农户认知方面,政策认知、经济利益认知、生态利益认知、社会利益认知以及产权认知对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有显著影响[8-10];在地权稳定方面,承包权稳定性、流转土地经营权稳定性对农户采纳耕地保护技术有积极影响[11-13];在社会网络方面,邻里往来的礼金数额、经常联系的亲友数以及亲友中干部数量对农户采取黑土地保护措施具有显著影响[8,14];在生计资本方面,人力、物质、金融、经济、社会、自然、心理资本均会对农户黑土地行为产生影响[15-18]。针对农户耕地保护行为的研究,还有学者关注到具体的耕地保护技术,主要包括秸秆还田[19]、施用有机肥[20]、耕地深松[15]、节水灌溉技术[10]等。同时,研究区域主要涉及中国的东部[11]、中部[15]、西部[5] 等。近年来,东北黑土地保护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开始有学者专门针对农户黑土地保护行为进行研究,除遵循农户耕地保护行为研究的基本范式外,还重点关注参与土地托管、合作社等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与农户黑土地保护行为间的关系研究[21,22]

综合来看,无论是研究农户耕地保护行为,还是农户黑土地保护行为的影响因素,现有研究关注的视角较为广泛,但研究的系统性、逻辑性还有待提升。同时,黑土地作为耕地的一种特殊类型,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对其保护技术有更加明确的政策指向,因而有关农户黑土地保护行为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综合现有研究文献,无论是耕地保护,还是具体的黑土地保护,作为直接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户来说,都是基于内外部条件, 即资源禀赋所做的理性决策[23]。因此,本文基于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将资源禀赋系统划分为人力资源禀赋、自然资源禀赋、经济资源禀赋、社会资源禀赋和信息资源禀赋,利用黑龙江省兰西县 312 户黑土地经营农户样本数据,运用二元 Logistics 及多元有序 Logistics 型,探究资源禀赋对农户黑土地保护行为(是否采用农户黑土地保护技术以及采纳程度影响,为进一步推动不同资源禀赋农户采纳黑土地保护技术提供理论与现实参考。

1      理论框架构建 

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指出资源的稀缺性与要素价格相对关系对农户要素替代和诱致性技术变迁过程的完成起决定性作用。而要素替代的程度与农户资源禀赋的强弱有关,农户尝试使用黑土地保护技术可以看作是一种诱致性技术变迁,因此探讨面对不同资源禀赋约束的农户黑土地保护行为逻辑是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的重要实践。进一步的,石志恒与张可馨将客观资源禀赋和主观行为决策联系起来,并将文化、社会、自然、经济、物质纳入农户生产行为分析框架,认为农户生产行为受自身的资源禀赋影响[23]。当前农户经营仍是东北黑土地经营的主要方式。农户生产经营行为受农户资源禀赋的限制[24],因此,该文基于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借鉴石志恒和张可馨的研究思路[23],将农户资源禀赋划分为人力资源禀赋、自然资源禀赋、经济资源禀赋、社会资源禀赋和信息资源禀赋等六类,具体地:(1人力资源禀赋是农户自身劳动力的素质水平[25]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农户对其他资源驾驭能力水平的强弱,是农户进行黑土地保护行为不可或缺的约束条件[26]。如户主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及其对黑土地保护认知(责任义务及预期收益等人力资源禀赋均会影响农户黑 土地保护技术采纳及技术选择偏向[15,27]。(2)自然资源禀赋是农户进行农业生产的外部自 然资源的储量水平[28],主要体现为农户黑土地本身的自然属性及所处的环境条件[29]。较大 的耕地面积、较低的土地细碎化程度均会推动农户实施黑土地保护技术[30],同时,农户还 会依据经营黑土耕地质量的差异及自家承包地的面积选择性地进行黑土地保护行为[15]3) 经济资源禀赋是农户家庭的经济能力,是家庭资源的资本形态[18]。经济资源是农户生产经 营前期投入的基础,农户收入越多,资金实力越强,则抵御产量变化和收入波动风险的能力 也越强,对生态环境越重视,越可能尝试黑土地保护技术。因此,农业收入、家庭总收入等 均会影响农户黑土地保护技术的选择[22]4社会资源禀赋主要体现为农户家庭在农村的 社会网络关系,有经济往来的村落社会网络较为紧密[31],良好的社会网络资源可以降低黑 土地保护技术采纳的交易成本,促进黑土地保护行为的发生。同时,加入合作社、接受农业 生产社会化服务均能推动农户进行社会参与和交往,增强生产信息交流和新技术的推广[32,33], 促进黑土地保护技术的采纳并提升采纳程度。(5)信息资源禀赋是农户生产经营行为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类信息,丰富的信息资源可以降低交易成本[6],获悉更多的政府政策信息、地处优势的地理区位等能够助力农户以更低成本获得农业技术支持服务[34]。此外,依据农户黑土地保护现状,该文从农户是否采用黑土地保护技术及黑土地保护技术的采纳程度两方面剖析资源禀赋对农户黑土地保护行为的影响,构建如下理论分析框架(如图 1 所示):

1665385445324.png

图 1 资源禀赋影响农户黑土地保护行为的理论分析框架 

2      数据来源、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2.1    数据来源

黑龙江省兰西县位于松嫩平原东部,呈“西北高、东南低”的漫川漫岗地形,属于典型的东北黑土区。该县下辖 15 个乡镇,共 105 个村庄,耕地资源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 77.60%是典型的黑土耕地资源富集区域。《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 将兰西县列入黑土地保护任务实施重点县,计划 2025 年兰西县建成黑土地保护示范区 6.57 hm2。同时,兰西县在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尤其是土地托管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2022 年托管面积已达 8 hm2,并形成了多样化的土地托管模式, 推动了黑土地的规模经营[35]。综合来看,选取兰西县为研究区探索资源禀赋对农户黑土地保护行为的影响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该文实证数据来源于 2021 7 月课题组对研究区农户的问卷调查,问卷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共涉及 8 个乡镇、28 个村、560 户农户。依据本研究的需要,剔除 213 户没有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及部分关键信息缺失的样本,最终选定 312 户经营农户进行该文的实证分析。其中,采用黑土地保护技术的样本农户 158户,占样本总量的 50.64%,采纳 3 项及以上黑土地保护技术的样本农户 111 户,占样本总量的 35.9%

2.2    模型构建

该文从农户是否采用黑土地保护技术及黑土地保护技术采纳程度两方面分别构建资源禀赋对农户黑土地保护行为影响的实证模型。以农户是否采用黑土地保护技术作为被解释变量,由于其为二分类变量,适宜采用二元Logistics 模型[36],因此构建相应的实证模型:

Ln æ pi ö = a + b 1 X 1 +

b nXn + e

ç 1- pi ÷

式中, pi 为农户采用黑土地保护行为的概率,1- pi 为农户未实施黑土地保护行为的概

为采用黑土地保护技术与未采用黑土地保护技术的概率比值(odds),a 为常数项, Xn 为解释变量,即农户资源禀赋(人力资源禀赋、自然资源禀赋、经济资源禀赋、社会资源禀赋、信息资源禀赋), b n 为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 e 为随机扰动项。

以农户黑土地保护技术采纳程度作为被解释变量,假设农户黑土地保护技术采纳程度 

( p) 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表达式为: p = p( yi) = F ( X q ) , yi = 1, 2,3, 4,5 分别表示农户

黑土地技术采纳程度“非常低、比较低、一般、比较高、非常高。 X 为可能影响农户黑土地保护技术采纳程度的变量向量。由于采纳程度是多元有序分类变量,故采用多元有序

Logistics 模型进行实证分析[37],形式如下:式中, pi 表示农户黑土地保护技术采纳程度高低的概率q 0 为截距项, l n 为待估参数, Xn 为解释变量,与(1)式解释变量相同, e 为随机误差项。

2.3    变量选取

2.3.1   二元 Logistics 模型变量选取

因变量为农户是否采用黑土地保护技术,具体结合研究区实际及相关学者有关黑土地保护技术的分类量表[38],若样本农户采取增施有机肥(含有机肥、农家肥、微生物菌肥)、轮作、免耕、深松、垄作等 5 种黑土地保护技术中的任意一种,则认为样本农户采用了黑土地保护技术,反之则未采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样本区农户在政府主导下全部进行了秸秆全量还田,因此该文的农户黑土地保护行为是在秸秆全量还田技术基础之上的其他保护技术。依据理论分析框架,选取的自变量为:(1)人力资源禀赋,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黑土地保护责任义务认知、收益预期;(2)自然资源禀赋,主要包括自有承包地面积、是否签订承包合同、是否转入黑土地、经营黑土地细碎化程度、经营黑土地质量;

(3)经济资源禀赋,主要包括农业收入、家庭总收入、家中是否有农机;(4)社会资源禀赋,主要包括是否加入合作社、是否参与土地托管、经济往来亲友数量。其中经济往来以借出款往来表征。同时,鉴于研究区以土地托管作为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改革试点和推广模式的实际情况,具体以土地托管表征农业生产性社会化服;(5)信息资源禀赋,主要包括政府是否宣传黑土地保护政策、住所是否在中心村。详见表 1。

2.3.2   多元有序 Logistics 模型变量选取

因变量为农户黑土地保护技术采纳程度,指除秸秆全量还田以外的 5 种黑土地保护技术的采纳情况,依据样本数据分布,将农户未采用黑土地保护技术用“1”表示采纳程度非常低;农户采用增施有机肥技术、轮作、免耕、深松、垄作中的任意一用“2”表示采纳程度比较低;以此类推,采纳其中 4 项保护技术用“5”表示采纳程度非常高(样本中无农户 5 项技术同时采纳)。自变量与二元 Logistics 模型相同。

 


表   1

变量定义与说明


变量类型

变量名称


变量赋值

均值

标准差

因变量

农户是否采用黑土地保护技术


是=1,否=0

0.506

0.501


 

 

农户黑土地保护技术采纳程度

非常低=1;比较低=2;一般=3;比较高=4;非常高

2.016

1.183


=5



自变量




性别

男=1,女=0

0.692

0.462

年龄

57.571

9.793

人力资             受教育程度

小学及以下=1;初中=2;高中及以上=3

1.433

0.618

源禀赋        黑土地保护责任义务认知

负有责任义务=1,不负有责任义务=0

0.744

0.437

黑土地保护收益预期

会带来收益=1,不会带来收益=0

0.721

0.449

自有承包地面积

Ln自有承包地面积

2.957

0.545

是否签订承包合同

自然资

是否转入黑土地

是=1;否=0

是=1,否=0

0.785

0.375

0.411

0.485

源禀赋

经营黑土地细碎化程度

耕种土地面积与总块数的比值(hm2/块)

2.462

8.685

经营黑土地质量

较差=1;中等=2;较好=3

2.279

0.737

农业收入

经济资

家庭总收入

Ln农业收入

Ln近3年年平均总收入

1.240

2.009

1.089

0.865

源禀赋

家中是否有农机

是=1,否=0

0.513

0.501

是否加入合作社

社会资

是否参与土地托管

是=1,否=0

是=1,否=0

0.192

0.567

0.395

0.515

源禀赋

经济往来亲友数量

较少=1;一般=2;较多=3

1.567

0.791

政府是否有宣传黑土地保护政策

信息资

是=1,否=0

住房是否位于中心村,即村委会所在村屯:是=1,

0.683

0.218

0.466

0.414

源禀赋           是否在中心村居住

否=0



 

2.4    自变量多重共线性诊断

为保证模型实证结果的有效性,运用方差膨胀因子(VIF)进行多重共线性诊断。结果表明,VIF 最大值为 7.23,最小值为 1.14,所有自变量的 VIF 值小于 10,说明自变量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3      实证结果与分析

该文运用 STATA26.0 进行二元及多元有序 Logistics 回归。结果显示,模型对数似然函数值(Log likelihood)分别为-157.819、-325.042,伪判决系数(Pseudo R2)分别为 0.270、0.191,且 P 值均为 0.000,拟合效果均较好。模型估计结果如表 2 所示。 

表 2  二元Logistics 模型及多元有序Logistic 模型回归结果

变量


二元Logistics

多元有序Logistics

人力资源禀赋  性别


0.674(-1.16)

-0.151(-0.53)

年龄


0.984(-1.04)

-0.016(-1.15)

受教育程度

初中

1.039(0.11)

0.266(0.94)


高中及以上

1.236(0.36)

0.176(0.36)

黑土地保护责任义务认知


4.990***(4.44)

1.864***(5.61)

黑土地保护收益预期


0.483**(-2.03)

-0.333(-1.28)

自然资源禀赋  自有承包地面积


2.664**(2.33)

0.448(1.44)

是否签订承包合同


1.998*(1.83)

0.866**(2.55)


  是否转入黑土地                      2.960**(1.98)                                                                                   0.559(1.25)

经营黑土地细碎化程度                 1.006*(1.77)                                                                                   0.001(1.12)

经营黑土地质量           一般        1.272(0.53)                                       -0.055(-0.15)

较好        1.027(0.06)                                       -0.380(-1.05)

经济资源禀赋  农业收入                            0.600*(-1.85)                                   -0.338(-1.57)

家庭总收入                          1.758*(1.9)                                                                                   0.450*(1.85)

家中是否有农机                      1.490(1.28)                                                                                   0.286(1.08)

社会资源禀赋  是否加入合作社                      2.405*(1.69)                                0.971**(2.36)

是否参与土地托管                     4.420***(4.59)                                                                                   1.517***(5.58)

经济往来亲友数量         一般        0.693(-0.96)                                     -0.206(-0.61)

较多        0.672(-1.03)                                     -0.244(-0.78)

  信息资源禀赋  政府是否有宣黑土地

3.621***(3.95)                                 0.942***(3.23)

护政策

是否在中心村居住                     1.851*(1.67)                                   0.477(1.47)

常量                                0.004***(-3.48)                               / 

注:***、**和*分别表示在 1%、5%和 10%的显著性水平通过检验,括号中的数值为t 值。 

人力资源禀赋的影响。黑土地保护责任义务认知对农户是否采用黑土地保护技术及采纳程度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表明农户对黑土地保护责任义务认知程度越高越能促进农户保护黑土地,也说明政府对农户黑土地保护责任义务的压实与农户对承包地的责任义务认知效果均较为明显。黑土地保护收益预期能够明显推动农户采用黑土地保护技术,但对黑土地保护技术采纳程度影响不显著。农户作为理性的决策者,在黑土地保护的政策性补贴与相关投入产出下,当预期收益大于投入时,农户则会采用黑土地保护技术。而黑土地保护技术采纳程度的加深势必会增加投入,农户在技术选择时会重新权衡预期收益。样本农户中实施成本较低的轮作、免耕及垄作技术的占比为 72.64%,农户多选择了成本较低的保护技术,反映出农户黑土地保护技术的选择是看重成本收益的,进而从整体上导致收益预期对采纳程度影响不显著,这与陈银蓉得到的结论类似[30]。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对农户是否采用黑土地保护技术及黑土地技术采纳程度影响均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样本农户户主年龄普遍较大、受教育程度偏低,且已经形成固有的种植习惯。

自然资源禀赋的影响。自有承包地面积对农户是否采用黑土地保护技术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黑土地保护技术采纳程度影响不显著,表明自有承包地面积越大农户愿意采用黑土地保护技术,但受农户自有承包地规模(均值 1.473 hm2)的限制,实施深松等黑土地保护技术的大型机械因成本及单次深松宽度等原因无法实现小规模作业,导致自有承包地面积对农户黑土地保护技术采纳程度影响不显著。是否签订承包合同对农户是否采用黑土地保护技术及采纳程度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签订承包合同,则代表地权安全,农户则更愿意投入,保护积极性高,且采纳程度高。是否转入黑土地对农户是否采用黑土地保护技术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对农户黑土地技术采纳程度影响不显著。转入黑土地则黑土地的经营面积增加,更容易实现规模经营。采纳程度影响不显著,说明相对流转来的黑土地,农民更加关心自家原有的承包地保护问题。经营黑土地细碎化程度对农户是否采用黑土地保护技术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农户黑土地技术采纳程度影响不显著。样本农户中,与仅耕种自有承包地的农户相比,转入黑土地的农户经营规模相对较大(平均经营面积 6.023 hm2),且黑土耕地细碎化程度较低(平均每块地面积 2.461 hm2),形成了黑土耕地的规模化经营,使得采用黑土地保护技术的成本更小、便利性更高,对农户黑土地保护技术的采用具有正向促进作用。样本中,37.5%农户转入黑土耕地,且转入面积占农户经营总面积的 82.97%,即规模化经营的黑土耕地多通过流转而来,考虑到农户会更多关心自家的承包地,因此,经营黑土地细碎化程度对转入黑土地的技术采纳程度影响不显著。经营黑土地质量对农户是否采用黑土地保护技术及技术采纳程度影响均不显著,样本农户黑土耕地质量在中等及以上占比 83.01%,质量整体较优,样本农户间黑土地质量差异较小,进而导致其影响不显著。

经济资源禀赋的影响。农业收入对农户是否采用黑土地保护技术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农业收入越高,农户采用黑土地保护技术的积极性越高。家庭总收入对农户是否采用黑土地保护技术及采纳程度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表明农户家庭收入越高,资金约束则越小,越可能支撑农户采用更多的黑土地保护技术。对比发现,农业收入对农户黑土地技术采纳程度影响不显著,但家庭总收入对其影响显著。即非农收入对农户黑土地保护技术采纳程度有重要影响,样本区作为全国土地托管示范县,土地托管等农业社会化服务程度较高,农户外出务工机会较多,非农收入较高,可以支撑黑土地保护投入,推动农户采纳保护技术。家庭是否有农机对农户是否采用黑土地保护技术及黑土地保护技术采纳程度影响均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一方面拥有农机的农户并不普遍(样本农户中 51.28%有农机),另一方面农户拥有的农机可能是比较常规的小型农机具,只能应对一些基本的生产环节,难以满足黑土地保护技术需要。再加上兰西县作为土地托管服务试点县,其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推广力度大、范围广、程度深,农户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得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代替了农户自有农机实施黑土地保护行为。

社会资源禀赋的影响。是否加入合作社、是否参与土地托管对农户是否采用黑土地保护技术及黑土地技术采纳程度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表明参与合作社、参与土地托管会促进农户黑土地保护行为。合作社、托管主体在资金和农机设备上较普通农户占有优势,有利于黑土耕地的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先进农机设备更容易实施深松、免耕等黑土地保护技术,使得采纳相关黑土地保护技术成本较低,机械效率更高,采纳程度较高。经济往来亲友数量对农户是否采用黑土地保护技术及技术采纳程度影响均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样本数据中与亲友经济往来程度较多及以上的农户占比仅为 18.91%,农户采纳黑土地保护技术的成本可能仅仅减少了家庭内部的部分支出,还没有达到需要依赖亲友提供经济帮助的程度,即农户采纳黑土地保护技术的成本完全可以自己承担,这与崔悦等[18]得到的相关结论一致。

信息资源禀赋的影响。政府是否宣传黑土地保护政策对农户是否采用黑土地保护技术及农户黑土地保护技术采纳程度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表明政府对黑土地保护政策信息的宣传力度越强,越能强化农户对采用黑土地保护技术提高效益的信心,打消因采纳黑土地保护技术可能产生的相关风险顾虑,促进农户实施黑土地保护行为。是否在中心村居住对农户是否采用黑土地保护技术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对农户黑土地保护技术采纳程度影响不显著。由于中心村的交通较为便捷、规模较大以及生活在中心村的农户接触村干部机会相对较多等原因,中心村农户可以更便捷地获取黑土地保护相关信息资源,进而促进农户采用黑土地保护技术。就东北村庄来说,较为明显的特点之一是村庄布局较为分散,村屯之间的距离相对较远,非中心村农户接收黑土地保护相关信息的频次及强度较中心村弱,信息成本相对较高。同时,非中心村的交通便捷程度通常较中心村低,支持规模作业的大型农机设备到达非中心村的交通成本相对较高,一些黑土地保护技术无法在较低的成本下实现,从整体上导致了是否在中心村居住对黑土地保护技术采纳程度影响不显著。

4      结论与启示

4.1    研究结论

该文从资源禀赋视角,构建农户黑土地保护行为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框架。基于典型黑土地区——黑龙江省兰西县 312 份农户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资源禀赋对农户黑土地保护行为(是否采用黑土地保护技术及黑土地保护技术采纳程度)的影响,得到以下研究结论:

4.1.1   黑土地保护“责、权、利”认知能直接促进农户黑土地保护行为。人力资源禀赋中黑土地保护责任义务认知能够推动农户采用黑土地保护技术并提高其采纳程度,收益预期能够促进农户采用黑土地保护技术。

4.1.2   地权安全及规模经营可促进农户黑土地保护行为。自然资源禀赋中自有承包地面积对农户是否采用黑土地保护技术具有促进作用,签订承包合同能够提高农户采用黑土地保护技术的积极性及其采纳程度,转入黑土地、经营黑土地细碎化程度低则能够促进农户采用黑土地保护技术。

4.1.3   资金约束越小则农户越愿意实施黑土地保护行为。经济资源禀赋中家庭总收入有利于农户采用黑土地保护技术并提高其采纳程度,农业收入则能推动农户采用黑土地技术。

4.1.4   加强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可促进农户黑土地保护行为。社会资源禀赋中加入合作社、参与土地托管对农户黑土地保护行为有显著促进作用。

4.1.5   增强黑土地保护政策等信息宣传可促进农户黑土地保护行为。信息资源禀赋中政府是否宣传黑土地保护政策对农户黑土地保护行为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中心村居住则有利于农户采用黑土地保护技术。

4.2    政策启示

(1) 强化农户黑土地保护“责、权、利”认识,提高农业收益预期。农技推广部门等组织应定期对农户进行黑土地保护相关知识及技能培训,进一步压实农户黑土地保护的责任、权利与利益认知。同时应对投入成本较高的增施有机肥与深松等黑土地保护技术加以补贴政 策倾斜,提高农户的农业收入预期,提升人力资源禀赋。

(2) 进一步稳定承包权,建立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继续落实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筹划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的实施方案,稳定黑土耕地承包权长久不变。探索承包地经营权的多种实现路径,推动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进而使农户黑土地保护行为回报预期更稳定、实施黑土地保护技术更便捷,提高农户对黑土地保护的资源投入,积累自然资源禀赋。

(3) 因地制宜发展黑土区特色产业,切实提升农户家庭收入。结合东北黑土区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发展黑土地绿色有机农业产业,形成一批具有黑土特色的三产融合发展新业态, 即可以提高农业收入,又可以带动农户非农就业,提高农户家庭收入,增强经济资源禀赋。

(4) 支持多元主体协同发展,推进黑土地保护工程。发挥合作社、土地托管等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主体的引领作用,持续促进黑土耕地规模化经营。农业技术推广站等组织应借助合作社、托管主体及种地能手来推广黑土地保护相关技术并形成典型模式,强化社会资源禀赋。

(5) 发挥中心村信息资源优势,多渠道开展黑土地保护政策宣传。做好村庄发展规划,结合周围村屯实际情况向中心村聚集发展。针对相对偏远的村屯,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减少农户获得黑土地保护信息(服务)的交易成本。同时,在原有黑土地保护相关政策法规宣传的基础上,借助抖音、快手等手机应用平台有针对性的推送宣传,丰富信息资源禀赋。

参考文献 

[1] 中 国 科 学 院 . 中 科 院 发 布 国 内 首 部 东 北 黑 土 地 白 皮 书 . (2021-07-09)[2021-07-22]. https://www.cas.cn/zt/kjzt/htlc/yw/202107/t20210709_4797892.shtml.

[2]               刘洪彬, 李顺婷, 吴梦瑶, 等.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视角下我国东北黑土地保护现状及其实现路径选择研究.  土壤通报, 2021, 52(03): 544-552.

[3]               谢淑娟, 匡耀求,  黄宁生. 中国发展碳汇农业的主要路径与政策建议.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20(12): 46-51. 

[4]               Daloğlu I, Nassauer J I, Riolo R L, et al. Development of a farmer typology of agricultural conservation behavior in the American Corn Belt. Agricultural Systems, 2014, 129: 93-102.

[5]               余霜, 李光, 冉瑞平. 基于 Logistic-ISM 模型的喀斯特地区农户耕地保护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4, 30(03): 140-144+149.

[6]               姚柳杨, 赵敏娟, 徐涛. 经济理性还是生态理性?农户耕地保护的行为逻辑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6(05): 86-95+156.

[7]               殷小菲, 刘友兆. 农户参与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以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为例. 水土保持通报, 2015, 35(03): 317-324.

[8]               王淇韬, 郭翔宇.  感知利益、社会网络与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基于河南省滑县 410 个粮食种植户调查数据. 中国土地科学, 2020, 34(07):43-51.

[9]               牛影影, 邓俊锋, 赵凯, 等. 河南省滑县农户政策认知对其耕地保护行为的影响.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8, 52(04): 648-656.

[10]          钱龙, 冯永辉, 陆华良, 等. 产权安全性感知对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影响——以广西为例. 中国土地科学, 2019, 33(10): 93-101.

[11]          钱龙, 饶清玲, 刘同山. 地权稳定性对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来自黄淮海农区的经验证据.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2(02): 135-146.

[12]          赵晓颖, 郑军, 张明月. 流转地经营权稳定性对家庭农场耕地保护行为的影响——以增施有机肥及测土配方施肥为例.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1-09-01)[2022-04-26]. http://kns.cnki.net/ kcms/detail/11.3513.S.20210831.1705.012.html.

[13]          刘丽, 王士海. 国内外土地流转与耕地质量保护研究综述. 山东农业科学, 2020, 52(12): 150-156.

[14]          吴璟, 王天宇, 王征兵. 社会网络和感知价值对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选择的影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1(06): 138-147.

[15]          曲朦, 赵凯. 农户生计资本对其耕地保护行为的影响——基于河南滑县的 473 个农户样本.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8, 39(05): 808-816.

[16]          谢贤鑫, 刘洋洋, 陈美球, 等. 生计资本对农户生态耕种采纳度的影响——以江西省为例. 水土保持研究, 2019, 26(03): 293-299+304.

[17]          李楠楠, 周宏. 农户资本禀赋对耕地质量保护行为选择的影响——以江西省为例.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9, 38(02): 153-157.

[18]          崔悦, 赵凯, 贺婧, 等.  水稻优生区农户资本禀赋对其耕地保护决策行为的影响——基于双栏模型的实证研究.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19, 27(06): 959-970.

[19]          安芳, 颜廷武, 张丰翼. 收入质量对农户秸秆还田技术自觉采纳行为的影响——基于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分析.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2, 43(06): 162-172.

[20]          王晓焕, 李桦. 社会经济地位对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行为的影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2(02): 86-97.

[21]          张帆, 王富林, 史庆喆, 等.农户对秸秆深翻还田的选择偏好及异质性来源研究——基于黑土地保护视角.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2-01-29)[2022-04-27].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 11.3513.S.20220129.1123.002.html.

[22]          李然嫣, 陈印军. 东北典型黑土区农户耕地保护利用行为研究——基于黑龙江省绥化市农户调查的实证分析. 农业技术经济, 2017, (11): 80-91.

[23]          石志恒, 张可馨. 社会规范对农户绿肥种植意愿与行为悖离影响分析——基于资源禀赋异质性视角.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22, 27(04): 297-308.

[24]          孔祥智, 方松海,  庞晓鹏, 等. 西部地区农户禀赋对农业技术采纳的影响分析. 经济研究, 2004(12): 85-95.

[25]          谢婉菲, 尹奇, 鲍海君. 基于农户行为的彭州市耕地保护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2, 33(01): 67-72.

[26]          李晓平, 谢先雄, 赵敏娟. 资本禀赋对农户耕地面源污染治理受偿意愿的影响分析.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8, 28(7): 93-101.

[27]          高博, 马如意, 乔光华. 草原补奖政策: “高满意度与低执行度”悖论的形成机理研究. 农业技术经济, 2021(02): 112-122.

[28]          邓明, 魏后凯. 自然资源禀赋与中国地方政府行为. 经济学动态, 2016(01): 15-31.

[29]          赵丹丹, 周宏, 高富雄. 农户分化、技术约束与耕地保护技术选择差异——基于不同约束条件下的农户技术采纳理论分析框架. 自然资源学报, 2020,35(12): 2956-2967. 

[30]          陈银蓉, 王晓妹. 基于中介效应的农户分化对耕地保护行为的影响. 浙江农业学报, 2020, 32(12): 2261-2270.

[31]          李华, 李志鹏. 社会资本对家庭“因病致贫”有显著减缓作用吗?——基于大病冲击下的微观经验证据. 财经研究, 2018, 44(06): 77-93.

[32]          郅建功, 颜廷武, 杨国磊. 家庭禀赋视域下农户秸秆还田意愿与行为悖离研究——兼论生态认知的调节效应.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20, 41(06): 999-1010.

[33]          杨兴杰, 齐振宏, 杨彩艳, 等.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促进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吗——以稻虾共养技术为例.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1, 30(10): 2545-2556.

[34]          蔡荣, 蔡书凯. 农业生产环节外包实证研究——基于安徽省水稻主产区的调查. 农业技术经济, 2014(04): 34-42.

[35]          张瑞娟, 宦梅丽.  农业生产托管:模式、成效及启示——来自黑龙江省兰西县的经验. 重庆社会科学, 2020, (10): 5-17.

[36]          李灿, 吴顺辉, 李景刚. 村庄发展、资源禀赋认知与农村居民参与村庄建设意愿——基于 575 份农村居民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2021, 20(04): 542-551.

[37]          于婷, 于法稳. 环境规制政策情境下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认知对养殖户参与意愿的影响分析. 中国农村经济, 2019(08): 91-108.

[38]          李文欢, 王桂霞.  互联网使用有助于农户参与黑土地质量保护吗?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21, 35(07): 27-34.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RESOURCE

ENDOWMENT ON FARMERS' BLACK LAND PROTECTION BEHAVIOR*

Wang Tianyi1, Huang Shanlin2※, Li Dongmei2 

(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30, Heilongjiang, China;

2.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Law,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30, Heilongjiang, China) 

Abstract The Chinese government places a high priority on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black land in Northeast China. Therefore, clarifying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farmers' black land protection behavior is essential  to utilize black land effectively.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resource endowment on farmers' black

land protection behavior and promote farmers' black land protection behavi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ource endowment. Based on survey data from 312 rural households engaged in agriculture in Lanxi Coun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the methods of Binary Logistic Analysis and Ordered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are applied to demonstrate the effect of resource endowment on farmers' black land protection behavior. The results show that: Whether farmers adopt black land protection technology is significantly and positively influenced by human resource endowment (e.g., recognition of responsibility and obligation of black land protection, revenue expectation of black land protection), natural resource endowment (e.g., contracted land area, whether to sign a farmland contract, whether to transfer in black land, the fragmentation degree of the black land operated), economic resource endowment (e.g., agricultural income, average annual gross income), social resource endowment (e.g., whether to join a professional farmers cooperative, whether to participate in land trusteeship),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 endowment (e.g., whether the government promotes the black land protection policy, whether living in central village). Except for the revenue expectation of black land protection, contracted land area, whether to transfer in black land, the fragmentation degree of black land operated, agricultural income, and whether living in central village, the factors above all hav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adoption degree of black land protection technology by farmers. To better promote farmers' black land protection behavior, it is necessary to

increase farmers' awareness of "responsibility, rights, and interests" in black land protection, enhance agricultural income expectation; stabilize land contract rights further,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land management right transfer market; develop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in black soil areas based on local conditions, effectively increase rural household incomes; support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multiple subjects, promote black land protection projects; render full play into the advantages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 central villages, and undertake publicity of black land protection policies across multiple channels.

Keyword black land protection; resource endowment; farmers' behavior; empirical analysis; Lanxi County,Heilongjiang Province

返回上一步
打印此页
  • 电话咨询

  • 13838208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