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发表范文
摘 要:制造业是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重要阵地。结合湖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相关文献,从规模效益、创新能力和智能制造、品牌与质量、绿色低碳发展和国际竞争力五个维度构建反映其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测度指标,利用 2013—2020 年相关数据,借助主成分分析法对湖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演进历程及趋势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取出创新水平、活力水平、潜力水平和基础水平四个主成分。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出稳步提升的演进态势,但也存在品牌与质量、规模效益和绿色低碳发展等高质量发展方面的一些差距。对此提出未来要更好地对接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战略,采取补短板锻长板的原则,多点发力支撑湖南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
关键词: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成分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272(2022)02-0055-08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要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迅猛发展,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 有 200 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处在发展的新阶段,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面临来自国内外的双重挑战,从全球来看,外部环境错综复杂, 全球经济受新冠疫情影响较大,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受到一定的挑战;从国内看,一方面中国制造业部分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另一方面存在需求结构失衡的问题,受消费需求多样化、个性化而供给层面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还不够强等方面的影响,给制造业企业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因此,《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就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做出了具体部署。强调既要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扩大内需,提高供给质量和供给水平,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又要继续扩大开放,进一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而这一切都需要推动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湖南具有“一带一部”的战略定位,肩负着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奋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的光荣使命,这为湖南制造业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湖南制造业有不少重大历史机遇,也面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及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任务仍然相对繁重等诸多挑战。因此,如何推动湖南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有鉴于此,本研究充分考虑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下湖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可能的影响因素,依据工信部出台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六个方面举措,结合已有相关文献的研究结果,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测度 2013—2020 年 8 年间湖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
一、文献回顾与指标选取
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来,高质量发展的研究成为学术界的热点话题,学术界也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进行了广泛的探讨。研究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及特征和指标体系构建等方面。
一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特征。金碚 [1]、任保平等 [2] 对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进行解读,认为高质量体现在经济一定程度的增长,开放水平和共享程度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李巧华等 [3-7] 解读了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认为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是贯穿制造业活动各个环节的一种兼顾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发展范式,强调制造业产销全过程的资源配置效率,注重质量、效率和动力的有机结合,关注技术创新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旨在实现全产业链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二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构建。张文会等 [8] 主要考虑了创新驱动、结构优化、速度效益、要素效率、品质品牌、融合发展、绿色制造七个维度。任保平等 [2] 认为高质量发展的评判体系包括: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体系、政绩考核体系。江小国等 [9] 依托基础、发展动力、生产方式、产品模式、支撑行业、配套产业与发展目标七个维度,提出了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立体化路径。张爱琴等 [6] 从经济效益、产品质量、创新能力、智能程度、数字水平、绿色发展六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 [6]。许冰等 [10] 从经济效益、创新能力、智能制造、品牌质量、行业质量与绿色发展六个维度, 对中国 2008—2018 年的制造业发展水平进行研究测度。叶圣等 [11] 从经济效益、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服务保障和信息化水平五个方面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系统分析制造业发展水平。Li Yigeng 等 [12] 从质量效益、创新驱动、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对外开放和社会反馈六个维度分析动力转移背景下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综上所述,这些文献主要从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来分析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通过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实证方法,测度研究对象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这对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下湖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有一定的参考。双循环发展新格局能够更好联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而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加快形成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基础,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更是打造其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13]。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在于经济的活力、竞争力和创新力,它表明了经济发展的方位,既注重“量”的增加,也关注“质”的提升。有鉴于此,本研究在进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时, 一方面充分考虑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和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要求;另一方面借鉴前期学者研究成果, 结合湖南出台的《湖南省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湖南省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十四五”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文件对湖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演进态势进行指标体系构建。
基于理论分析和湖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客观实际 [14-19],结合全面性、代表性、可操作性的原则,本研究主要选择了规模效益、创新能力和智能制造、品牌与质量、绿色低碳发展、国际竞争力五个维度,共二十六项指标(表 1)。
1) 规模效益。规模效益有利于产业集聚, 发挥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提高产业集群的品牌建设和规模影响力。选取了工业企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制造业年末从业人员数和过百亿的制造业企业数五个维度构成该指标。通过对一段时间内工业生产情况、效益状况、用工需求和发展势头的考量,对湖南制造业的发展规模进行分析和评价。
2) 创新能力和智能制造。主要包括工业 R &D 经费投入强度、制造业 R & D 经费内部支出、制造业 R & D 人员全时当量、R & D 活动制造业专利申请数、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量和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七个维度。从经费投入、成果产出和地区科技创新的基础研究力量等情况,对创新能力和智能制造进行考核。要实现制造业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最核心的推动力量就是创新能力。要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创造业融合发展, 最关键的是加快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
3) 品牌与质量。选取了湖南制造企业在中国制造企业 500 强占比情况和拥有的中国驰名商标个数来构成该指标。通过分析优势企业发展水平
表 1 湖南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和商标知名度,衡量品牌与质量这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强有力支撑,从而提升湖南制造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和品牌溢价能力,推动“湖南产品”向“湖南品牌”转型升级,加大制造业品牌建设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有重大意义。
4) 绿色低碳发展。主要包括国家级绿色工厂的个数、规模工业企业取水总量、规模工业企业污水排放量、工业企业能耗、规模工业企业污水处理量、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等七个指标。从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和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等方面对绿色低碳发展进行基础评判。制造业的绿色发展是新型工业化的要求, 是新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重要体现, 也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5) 国际竞争力。通过进出口商品总值、外贸依存度、工业企业外商投资和高新技术产业出口销售收入几个指标来衡量。通过湖南的进出口贸易情况、对外开放程度以及新兴企业的出口竞争力等来进行考察当前内外贸易是否到位。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围绕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来进行运转。因此,对接融入国内经济大循环、加快嵌入全球产业链,加快培育参与国内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持续增强发展活力具有重大发展意义。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企业是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建设品牌强国、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的必由之路。
二、实证分析过程
本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构建的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下湖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测度。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降维方法,可以用少数几个主成分来揭示多个变量之间的内部结构,在力保数据丢失少的原则下,对多变量的截面数据进行简化,以达到对高维空间的降维处理。
1. 测算方法及过程
第一,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考虑到各指标对湖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方向及统计口径不同,本研究利用极差标准化方法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数据进行标准化。
正向指标的处理:行补齐。限于篇幅,不再列出原始数据,对原始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其结果如表 2 所示。
3. 测算结果及分析
本研究使用 SPSS25.0 软件,对样本数据进
行 KMO 和 Bartlett 球形检验以后,在特征值大于
1 的标准下,选出四个主成分,得到相应的成分矩阵(表 3)对湖南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展开主
式(1) ~(2)中:Zi 为评价指标体系中第 i 个指标的标准化值,Xi 为第 i 个指标样本值,Xmax 和 Xmin 分别为原始数据组中的最大指标值和最小指标值。
第二,计算相关系数矩阵:
表 2 湖南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数据描述性统计结果
|
《湖南知识产权保护状况》以及湖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其中国家级绿色工厂个数、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等指标存在部分年份数据缺失,基于相邻年份数据,采取插值法进
D 活动有关的指标系数相关性较大,这些指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湖南的自主研发能力和研发水平,因此 F1 可以命名为制造业的创新水平;第二主成分中与国际竞争力有关的指标系数绝对值较大,体现了湖南拥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基础和开放平台,充分反映了制造业发展活力和国内国际合作新优势,因此 F2 可以命名为制造业的活力水平;第三主成分中品牌质量和绿色低碳发展有关指标的系数绝对值较大,反映制造业发展成果和绿色化水平,在双碳目标下以绿色发展为抓手促
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因此 F3 可以命名为制造业的潜力水平;第四主成分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指标的系数绝对值较大,反映制造业发展的良好产业基础,因此 F4 可以命名为制造业的基础水平。以四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在总累计方差贡献率中的占比为权重,分别计算 2013—2020 年湖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综合得分,得到综合得分函数。
表 3 湖南高质量发展的成分矩阵 †
提取的主成分
|
评价指标
下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较大,潜力水平和基础水平对湖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贡献相对较小。
从各个主成分的变化情况和指标构成来看, 在 2013—2020 年间, 湖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水平得分由负转正且持续快速提升,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制造业 R & D 活动单位数、经费投入强度和专利申请数以及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随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创新投入的增加,R & D 活动的强度提升和规模扩大程度日趋明显,增强了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在“十三五”期间,创新水平的综
值总量接近万亿元大关。与此同时,湖南成为了
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 0.919 -0.082 0.054 0.092
表 4 2013—2020 年湖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得分
流也日益加深,国内国际产业合作网络进一步畅通,产业合作水平和深度进一步提升,但活力水平的整体波动性仍较强且处于偏低的状态。由于
|
活力水平容易受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国际市场需
式中:F1、F2、F3、F4 分别表示湖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在四个主成分上的得分。
由表 4 综合分析可知,总体而言,2013—2020 年湖南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水平稳步上升。其中,创新水平和活力水平对双循环发展新格局
先升后降的“倒 U 型”发展趋势,在 2015 年达到最高点以后开始逐渐回落,直到 2018 年才有止跌回升的态势,而 2020 年受全球新冠疫情的影响,得分又有了小幅下跌。2018 年以后,得益于湖南主动参与全球产业竞争与合作,牢牢把握“一带一路”历史机遇,积极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加上湖南在全省范围内都有较为完善的交通网络,运输配套能力强,使得湖南可以向北融入长江经济带,向东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向西对接西部大开发,向西南对接西部陆海新通道。在提高制造业自身发展水平的同时,越来越获得国外企业的青睐,加快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步伐。未来湖南也将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双循环发展新格局,融入国内大循环的同时嵌入全球价值链。
湖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水平呈先降后增的趋势。2013 年以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环境污染程度较低,所以潜力水平得分较高,在2013 年评分仍为 0.68。2013 年以后,制造业迅速发展,环境恶化程度随着制造业发展而加剧, 并在 2015 年开始由正转负,在 2016 年评分一度跌至 -0.98。由于 2015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实施加上相关政策措施存在时滞效应, 潜力水平在 2016 年最恶化以后开始改善,并在2019 年由负转正,基本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表意相契合。2020 年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提出, 为响应政策号召,湖南制造业企业对节能减碳、工业污染治理的力度加大,同时加快推进了绿色制造体系的建设, 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 对环境的污染破坏度也是逐年减小,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的变化尤为明显,国家级绿色工厂越来越多。在绿色化建设的同时,湖南也在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一方面全面加快新旧动能转化,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紧盯产业发展前沿,谋划新兴产业发展。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湖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水平的发展综合得分会越来越高。
湖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水平呈波峰波谷交替的态势,并在 2013 年(-0.07)、2015 年(-0.01)和 2019 年(-0.26)得分较低。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有效供给能力有待提升,虽然全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产业整体结构仍不够优化,伴随着市场总需求适度增长而竞争环境激烈,不少微观主体反馈市场需求不足、订单难寻;二是企业经营效益优劣不均现象突出, 不少企业面临亏损或盈利稀薄的现象,对制造业的基础水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随着工业品市场需求结构的不断变化,工业企业对宏观环境的适应性加强,不断提高制造技术水平,注重“量” 提升的同时也关注“质”的增加。因此,综合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影响,未来一段时间湖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水平仍会先呈波动趋势后逐渐趋于稳定。
三、对策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为进一步提高双循环下的湖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必须将“补短板”与“锻长板”相结合,重点瞄准创新能力与智能制造和国际竞争力发展的质量,精准把握品牌与质量、规模效益和绿色低碳发展中的短板问题,采取积极可行的措施予以突破。
第一,全面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制造赋能。一方面,湖南省要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大力实施“七大计划”。在重点优势领域以全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夯实产业技术创新基础为抓手,努力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体现湖南担当,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新优势。一是全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鼓励采用“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 实现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有效供给,满足重要产品市场需求,为锻长板补短板贡献湖南力量。二是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聚焦战略性、引领性和原创性重大产业基础共性技术需求,加快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三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的发展之路,加快孵化培育独角兽、制造业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四是夯实产业技术创新基础,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支持产学研用在重点领域开展质量技术攻关。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动产业数字化,实施智能制造赋能工程,加大主要制造业行业的数字化改造、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升级,加快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建设。一是大力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深化制造业各环节的数字化应用,引导“数字化 + 网络化 + 智能化”发展。二是大力推进制造业智能化升级,创建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区,重点推进生产制造智能化、产品和服务智能化、企业管理智能化、提升制造业价值链水平、全要素生产率和综合竞争能力,着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制造装备。
第二,增强开放合作活力。实施共建长江经济带、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等行动计划,积极主动参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接融入国内经济大循环,高水平承接产业转移 [20]。依托自贸区建设, 加快嵌入全球价值链,着力扩大开放合作,加快培育参与国内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持续增强发展活力。一是要融入国内经济大循环,建立国家重大项目与“湖南制造”产品对接平台,推动湖南优质产品(服务)与国家重大项目对接。依托“一带一部”区位优势,加强与周边地区重点市场的终端产销对接,引导“湖南制造”进入周边省份供应链、配送体系和终端市场。二是嵌入全球价值链,建好湖南企业“走出去”联盟,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和“一带一路”产业促进基金作用,推动单一企业“走出去”向产业链“走出去”转变。三是推动自贸区与先进制造业一体化建设,加快形成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价值链和政策链深度耦合的集群网络化生态体系,促进集群跨行业、跨领域、跨区域开放融合发展。
第三,不断推进工业现代化,持续释放发展潜力。发展潜力聚焦在制造业优质品牌和绿色发展,因此,一方面要积极打造制造业优质品牌, 坚持以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经济社会效益和打造湖南制造品牌为目标,激发品牌创新活力, 增强品牌培育能力,优化品牌发展环境。在区域、企业、产品三方发力,一是要加快区域品牌建设, 依托产业园区、产业基地和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形成品牌“抱团式”“板块式”发展态势,促进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的良性互动发展。二是加快企业品牌建设,树立品牌发展战略,增强企业品牌意识,加大企业品牌培育指南宣传力度,增强企业品牌培育能力。围绕制造业“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引导中小企业提升品牌综合竞争力。三是加快产品品牌建设,重点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前景较好的产品,加快产品质量提升和品种更新换代。围绕重点优势制造业,以打造国际知名产品品牌、行业领先的产品品牌为目标,培育一批国内外市场知名度高、忠诚度好的“龙头湘品”。另一方面要持续推进绿色安全发展,加快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低碳化、生产过程清洁化、能源利用高效化,全面提升制造业竞争新优势 [21]。一是要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组织开展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企业示范创建工作,开发绿色设计产品,引领社会绿色低碳消费。推进重点区域绿色低碳转型,抓住长株潭城市群作为国家两型社会试验区的历史机遇,发挥地区比较优势, 努力实现减碳目标。二是要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工业固体废物利用技术升级,实现节能减碳 [22]。构建湖南省高效、安全、绿色、循环的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和再制造体系, 形成多层次、多途径、高附加值的综合利用发展新格局。三是加快推进工业节能降耗减碳,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导向,以推广低碳能源、节能应用为重点,优化工业用能结构,强化重点用能管理,完善节能服务机制,加快实施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全面实现工业能效提升。
第四,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积极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从产业发展需求入手,在重点产业基础零部件、基础原材料、基础软件、基础工艺和基础技术多点发力,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一是着力突破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通过技术成果转化,重点突破和研发以高效自动变速器、液压马达和高性能传感器等为代表的一批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加快推进研发成果产业化。二是突破基础材料和基础软件。加强前瞻性基础理论研究和引领性创新能力建设,发挥省内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优势,推动基础材料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工业技术的软件化进程。三是加强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设计研究。建立面向产品设计、工艺和基础技术的资源数据库、关键基础零部件设计与性能技术数据库,着力提升湖南制造业基础工艺突破能力和基础技术开发能力。
参考文献:
[1] 金碚 . 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学研究 [J]. 中国工业经济 , 2018(4):5-18.
[2] 任保平 , 李禹墨 . 新时代我国高质量发展评判体系的构建及其转型路径 [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47(3):105-113.
[3] 李巧华 . 新时代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与实现路径 [J]. 财经科学 ,2019(6):57-69.
[4] 余东华 .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路径与动力机制 [J]. 产业经济评论 ,2020(1):13-32.
[5] 李英杰 , 韩平 . 数字经济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机理和路径 [J]. 宏观经济管理 ,2021(5):36-45.
[6] 张爱琴 , 张海超 .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分析 [J]. 科技管理研究 ,2021,41(19):68-75.
[7] ZHU W, XU Y F. Research 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J]. E3S Web of Conferences, 2021, 235(4):01005.
[8] 张文会 , 乔宝华 . 构建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的几点思考 [J]. 工业经济论坛 ,2018,5(4):27-32.
[9] 江小国, 何建波, 方蕾.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区域差异与提升路径 [J]. 上海经济研究 ,2019(7):70-78.
[10] 许冰 , 聂云霞 .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研究 [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21(9):119-123.
[11] 叶圣, 查笑梅, 唐志强. 安徽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与提升路径 [J]. 现代管理科学 ,2021(6):19-27.
[12] LI Y G, CHEN Z. Research on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shandong provi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kinetic energy transfer[J]. Science Innovation, 2021,9(1):19-25.
[13] 黄群慧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 深刻内涵、时代背景与形成建议 [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21,21(1):9-16.
[14] 马美英 , 易春 . 湖南装备制造业绿色发展研究 [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0,14(1):27-31.
[15] 熊曦 , 周家宇 . 湖南省工业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及高质量发展对策 [J].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20(2):95-104.
[16] 熊曦 . 武陵山片区农产品流通与城镇化的高质量协同发展研究—以片区六个中心城市为例 [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20,14(1):46-52.
[17] 阳欣怡 , 熊曦 , 肖俊 , 等 . 武陵山片区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J]. 中国林业经济 ,2021(3):21-25.
[18] 熊曦 . 工业转型与绿色低碳发展—兼论湖南的实践与思考 [M]. 北京 :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20.
[19] 刘茂松 . 基于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湖南战略研究 [J]. 湖南社会科学 ,2017(6):109-114.
[20] 成鹏飞 , 周向红 , 周志强 . 长株潭衡创建“中国制造 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的研究 [J]. 湖湘论坛 ,2018,31(3):132-138.
[21] 李志坚, 颜爱民, 魏佳. 装备制造业高层管理者生态位的结构与测量 [J]. 系统工程 ,2012,30(12):77-83.
[22] 仇怡, 韩晚晚, 吴建军. 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空间关联网络动态演变—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的研究[J]. 湘潭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45(5):80-86,107.
Evolution Process and Trend Analysis of Manufactur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Hunan Province: On the Path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 New Dual Circulation Development Pattern
XIONG Xi1, LUO Xuting1, ZHANG Ziyu2
(1. Business School,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04,Hunan,China;
2. College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1, Hunan, China)
Abstract: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position for building a new dual circulation development pattern. This study combin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related literature in Hunan province, and constructs a comprehensive measurement indicator reflecting it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from five dimensions, including scale efficiency, innovation capability and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brand and quality, green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t employs relevant data from 2013 to 2020 and use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to conduct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evolution process and trends of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Hunan’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four principal components are extracted: innovation level, vitality level, potential level and basic level.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level of Hunan’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showing a steady improvement trend, but there are also some gaps i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such as brand and quality, scale efficiency, green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 In this regard, it is proposed that in the future, it is necessary to better relay a dual circulation development pattern strategy, adopt the principle of making up the short board and forging the long board, and make more efforts to support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upgrading to a new level in Hunan province.
Keywords: a new dual circulation development patter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