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7天职称论文网! 

热点推荐词:

职称论文发表范文

资源型城市群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治理路径研究 —基于川陕革命老区 5 市数据

文字:[大][中][小] 手机页面二维码 2022-06-10 11:28:51    

摘  要:川陕革命老区是长江流域上游重要的水涵养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自然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较为脆弱。该地区的水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经验为整个“西三角”“秦巴山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参考,从川陕革命老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的承载力、宜居性、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示范性三个方面,对区域内 5 市的城市化与环境保护状况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发现存在矿物能源依存度高,宜居水平对人才和资本的吸引力不强,水资源负荷严重超载,高级别的自然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项目较少,区域空气质量差等问题。建议:一是加大城市环境污染治理力度,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二是加大生态环保科技投入,提高城市化与环境保护的质量;三是积极推进试点改革,构建“政府 + 环保 NGO+ 企业 + 居民”联动模式;四是创新执法司法机制,构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调控机制;五是推进生态补偿制度改革,探索多元化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来推进川陕革命老区振兴战略和“双碳目标”在区域内落实落地。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川陕革命老区;生态修复;环境治理;生态示范区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272(2022)02-0047-08 

一、问题的提出

资源城市,是指承担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储备和供给职责,资源是这一类型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但随着自然资源的开发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发生自然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进而形成的生态脆弱与资源富集共存的“复合型城市”[1]。川陕革命老区地处四川、陕西、重庆两省一市的结合部,是连接南北、沟通中西部的重要纽带,也是沟通陆上丝绸之路与长江经济发展带的重要桥梁。因地处南北方气候的过渡地带, 气候垂直变化大,降水量充沛,是我国最大的硒矿富集区。天然气资源储藏量丰富,目前已经探明的储藏量为 1.9 亿立方米;铁、铅、锰、铝、锌等金属矿和石英岩、石墨烯等非金属矿产丰富,是我国重要的能源、油气、化工、装备制造、电子、航空基地,拥有 6 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 [2]。同时,川陕革命老区生物资源极其丰富,是我国的天然“基因库”“药材库”,也是我国重要的水涵养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承担整个秦巴山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生态安全功能区。川陕革命老区地处地质灾害多发区和龙门山地震带上,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干旱、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自然生态保护压力大, 环境治理任务重,自然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矛盾突出,区域内的大多数城市拥有类似特征。2013 年国务院印发的《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 年)》共涉及 262 城市,川陕革命老区的 9 市中就涉及 5 市,即四川省的达州市、南充市、广安市、广元市和陕西省的宝鸡市(以下简称 5 市)[3]。受资源的约束、生态退化和污染加重的制约,如何处理好城市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开发三者间的关系, 是川陕革命老区实现绿色振兴和“双碳目标”的关键,而高质量的生态项目建设和环境治理是现实举措。

二、文献研究

目前,国内对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即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提出的背景研究、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制度研究及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的创新研究。首先,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理论提出的背景方面。阮晓莺等 [4] 从生态伦理出发,探讨通过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和建设生态政府来实现人的幸福生活。陶火生 [5] 从生态环保体系、城市环境污染治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解决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其次,在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制度方面。江必新、罗文君等 [6-7] 从生态文明制度、法律政策体系、监督机制、生态文明教育机制、生态文明的内涵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认为公平正义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内涵和价值目标。最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创新方面。张纯元、蒲静等 [8-9] 从绿色 GDP、司法联动、目标考核机制、制度与文化等方面来了解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难点和突破点。

发达国家对生态环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第一,法律法规体系方面。贺向泽 [10] 对美国公民环保立法决策权保护、联邦与州生态环保立法进行研究,认为我国应当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程序的立法,完善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立法体系。张燕 [11] 对日本的生态环保立法进行了研究,指出应制定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来弥补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占伟 [12] 对德国生态环保和循环经济保护立法进行研究,提出加强生态环保执法,成立“环保警察”。孙新章等 [13] 对瑞典生态环保法进行研究,建议尽快编制环境保护法典。陈锋 [14] 对生态环保相关立法进行大量研究后,建议制定环境协商法,保障公民生态环保民主权利。王晓东 [15] 对澳大利亚的生态环保制度进行系统研究后,建议加快生态农业立法和跨流域污染治理立法。第二,生态环保政策方面。彭翔 [16] 对美国生态环保政策进行深入研究后,指出应当制定灵活多样的生态环保政策,调动各级政府和企业的积极性。丁刚等 [17] 对德国生态环保立法进行研究后,指出应建立绿色采购制度,完善税收等服务政策。邱鹏 [18] 对瑞典生态环保立法进行研究后,指出应当完善目标督查体系,将生态环保作为经济的重要指标融入各行各业。唐学军 [19] 对国内外环境监管制度进行研究后,建议中央政府成立专门的跨区域环境治理机构,地方层面成立跨区域环境治理协同机构,理顺跨区域环境治理中的纵向和横向关系,进而推进我国生态文明体制建设。第三,生态环保科技方面。韩永辉等 [20] 对美国循环经济进行研究后,指出应当大力推动促进产业生态化发展,利用低碳技术提升国内生态环境保护水平。李宇军 [21] 在对日本产业经济、生态科技进行研究后,指出应加大排污控污、循环利用及环保技术的研发投入。第四,环保意识方面。陈立桥等 [22] 站在生态文明是新型文明形态的高度,从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的融合视角重新审视,提出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应建议。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保护是对立统一的,彼此相互协调,形成有机整体。生态环境保护是城市化协调发展的前提,城市化是生态环境永续利用和提供物质的保证,两者都是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系统必不可少的主要内容。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表现为相互协调关系。实现“双碳目标”需要探索建立绿色低碳、高效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实现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再平衡。“双碳目标”需要将高质量发展与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城市化进程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多个维度中,城市化进程伴有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作为补充,良好的生态产品推动城市化绿色发展,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双碳目标” 表征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是在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推进,共同促进的绿色发展。

综上所述,国内外关于环境保护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主要集中于法律法规体系、生态环保政策、生态环保科技、环保意识、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数量模型建立的实证研究等多个方面, 而结合生态文明和“双碳目标”分析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治理的研究较少。生态文明理念和“双碳目标”作为调整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总体思路,不仅是协调城市化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可靠依据,也是对生态环境保护理论的重要突破和有益补充,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创新思路。因此,本研究选择川陕革命老区 5 市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研究, 以期为川陕革命老区的绿色崛起和生态振兴提供一定的参考。

三、现实困境:川陕革命老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治理现状

国务院印发《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 年)》包含的 262 个资源型城市中涉及川陕革命老区的 5 市,即广安市、达州市、南充市、广元市、宝鸡市。因此,本研究的范围为川陕革命老区的这 5 个资源型城市。川陕革命老区地处中国版图的中心,是重要的物流和商贸集散地,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关中 - 天水经济区、汉江生态经济带、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连接带。国务院印发的《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 年)》中,明确将 5 市界定为资源成熟型城市,是国家重要的能源战略基地,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其天然气、煤炭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将会呈现上升趋势。在国家主体功能区划中,5 市全部被纳入长江上游、秦巴山区生态安全功能区的组成部分,被列入秦巴山区水涵养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是川陕革命老区最具典型性的资源富集与生态环境脆弱并存的城市。本研究选择的城市具有共同特点,就是大气污染较重、水资源相对缺乏、单位产品能耗大。

(一)城市承载力:生态环境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

1. 工业污染物排放量较大,污染形势较为严峻污染物排放是资源城市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通过对比川陕革命老区 5 市污染物排放量, 达州市的工业废水排放、工业粉尘及工业氮氧化物的排放都位居前列,分别是第 3 位、第 1 位、2 位(1)。此外,达州的社会经济价值环境负荷在5 市中处于高位,工业粉尘强度排名第5 位,工业废水排放强度排名第 1 位,二氧化硫排放强度排名第 1 位,工业氮氧化物排放强度排名第 5 位(2)。相比之下,宝鸡市也以工业、能源发展为主,但是工业污染物排放强度低于达州市, 其亿元产值的工业污水排放量、工业粉尘排放量、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为 0.581 6 吨、0.103 2 吨、0.159 2 吨。近年来,随着达州市加大对生态环保的投入力度,工业污染物的排放量和强度大幅下降,但工业废水排放降幅较小,反映出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保的深层次矛盾没有得到根本性扭转。

表 1    川陕革命老区 5 市城市污染物排放情况 †      吨

 

城市名称

工业粉尘排放量

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

工业氮氧化物排放量

工业废水排放量

达州市

12   530

1   435

15   530

1   099

南充市

1 832

9   528

16 728

1   526

广安市

4   547

4   643

7   597

992

宝鸡市

5   222

2   689

10   064

2   327

广元市

3   777

2   448

4   982

670

† 资料来源:《2020 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表 2 川陕革命老区 5 市城市污染物排放强度情况 †

吨 / 亿元

 

城市名称

工业粉尘排放强度

工业二氧化硫排放强度

工业氮氧化物排放强度

工业废水排放强度

达州市

0.056 4

0.492   2

0.045   5

0.642 7

南充市

0.511 8

0.098 4

0.056 1

0.614 4

广安市

0.090 4

0.088 5

0.054   1

0.414 3

宝鸡市

0.244 0

0.473 7

0.126   6

0.547 4

广元市

0.103 2

0.159   2

0.078   2

0.581   6

† 资料来源:《2020 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产值为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 

1) 高能耗产业比重较大。由于能源化工产业比重较大,致使战略新兴产业和替代产业发展较为缓慢,社会经济粗放式发展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性扭转。如 2020 年达州市能源化工企业 365 家, 约占规模企业的 48.5%;2020 年全市能耗总量为1 094.27 万吨标准煤,单位 GDP 能耗为 0.567 4 吨标准煤 / 万元,相较于 2019 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了 4.23%;2020 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为 1 003.93 亿元,约占 2020 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的 47.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从第三产业占地方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看,2014—2020 年, 达州市、南充市、广安市、宝鸡市、广元市的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从 2014 年的 46.13%、34.59%、37.86%、21.44%、30.43% 增 加 到 2020 年 的 47.4%、42.96%、49.9%、35.6%42.2%。达州市与川陕革命老区区域内领先的地区相比,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较大,对能源资源的依赖度较大导致达州市的创新能力受到削弱。在最新的城市综合排名中,达州市排225 名,南充市 177 名,广安市 218 名,宝鸡市 128 名,广元市 239 名。

2) 企业节能减排技术研发投入相对不足。从川陕革命老区 5 市的节能技术和装备的研发投入来看,达州市 2020 年的科研人才投入为 4 545 人,研发经费投入为 9.5 亿,占全年地区生产总值的0.47   %。在有数据可比的这 5 个城市中,其科研人才投入排名第2,科研经费投入排名第 3(表 3

如果将达州市在川陕革命老区中排名第 3 的经济体量和高耗能、高污染为主的产业结构纳入评价范畴,达州市现有的科研投入就显得有些不足, 企业对节能减排技术研发资金投入动力不足。 

表 3 2016、2020 年川陕革命老区 5 市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情况 †

 


值比 %

达州市

5 365

4 545

1.607       8

9.500 0

0.47

南充市

4 998

3 271

1.776       1

10.260 2

0.44

广安市

1 447

1 915

0.973       1

3.439 0

0.28

宝鸡市

6 216

7 349

2.000 0

23.846 9

1.07

广元市

1 678

2 581

1.043 5

5.140 8

0.55

 

 

科研人才投入 / 人        科研经费投入 / 亿元

高耗能产业结构,达州市是川陕革命老区内能耗较高的地区,2020 年其单位产值能耗为 0.57 吨标准煤 / 万元 GDP,高于同期的广安市、宝鸡市和广元市(图 2)。在近些年达州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措施的推动下,达州市单位产值能耗降幅较大。2016—2020 年,达州市万元 GDP 能耗降幅分别为 6.72%、21.74%、19.5%、7.4%、4.23%3。但是,在以能源化工为主的产业发展结构背景下,工业能源消耗仍然在增加。2020 达州市规模以上工业能耗约为 1 217.43 万吨标准煤,约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的 86.3%,能源化工、天然气开采、化工品制造等高耗能产业的比重约32.6%,达州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节能减排的压力将长期存在。

image.png

† 资料来源:《2016 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20 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1. 产值为地区国内生产总值。2. 科研经费投入为企业内部支出。 

2.  水资源超负荷严重。

从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来看,达州市(1 471.37 平方米/ 人)仅次于广元市(3 094.65 平方米/ 人), 属于半缺水地区,广元市属于水资源相对丰富地区,而南充市(757.07 平方米/ 人)、广安市(535.73 平方米 / 人)、宝鸡市(486.74 平方米 / 人) 均低于国际人均水资源占有量 1 000 平方米 / 人的标准,属于缺水地区(图 1)。随着近些年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工业用水和城镇居民用水量大增, 水资源缺乏将成为制约 5 市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瓶颈。同时,因为水污染的加重和水资源的浪费, 未来 5 市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严重。合理利用现有的水资源,加大节水技术的研发推广,能够有效缓解现有水资源供需矛盾。 

1. 资料来源《2020 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2. 单位产值的资源负荷 = 年能耗总量 / 地区年生产总值。

3.  社会经济对于传统能源资源的依存度较高从单位产值的资源负荷来看,达州市受制于

(二)城市宜居:生态环境对城市生态宜居的影响

1.  城市绿化覆盖率

南充市是川陕革命老区 5 市中城市建设绿化覆盖率最高的城市,建成区绿化面积为 2 803.06公顷4,绿化覆盖率高达 44.5%, 其次分别为宝鸡市(41%)、广元市(40.29%)、达州市(38.15%)、广安市(36.7%)( 图 4)。 达州市距离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标准(40%),还有一定差距。拓宽城市绿化空间,有助于城市降噪, 改善空气质量,是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重要途径, 有利于提升城市形象。 

表 4 川陕革命老区 5 市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情况统计 †

公顷

 

城市名称

绿地面积

(公顷)

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公顷)

建成区公园绿地面积(公顷)

达州市

3   956

1 509.21

984

南充市

6   299

2 803.06

1 975

广安市

3   541

1 274.76

904

宝鸡市

4   747

1 946.27

1 166

广元市

3   771

1 519.34

701

† 资料来源:《2020 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资料来源:《2020 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图 4 2020 年川陕革命老区 5 市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2.  城市空气质量较差

因川陕革命老区 5 市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强度较大,与周边地区相比,空气质量差,大气污染较为严重。在 2016 年 1 月—2020 年 12 月的空气质量监测区间内,川陕革命老区的 5 个城市的空气质量有一定改善。从 5 市空气质量对比情况来看,达州市的空气排名相对靠后,处于中下水平。2020 12 月为例,达州市的空气质量 AQI 92,南充市为 83,广安市为 80,广元市为 58宝鸡市为 97,达州市空气质量倒数第二5)。

3.  城市环境污染治理能力亟待提高

达州市的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为86.8%,在 5 个城市中排名第 2 位,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92%)与广安市(92%)相同,排名倒数第一,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2%), 在 5 市中排名倒数第一(图 5)。提高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有助于省、市、县、乡(镇)四级政府推行固体废弃物、污水处理及生活垃圾无公害处理及利用。近年来,四川省政府为了加快固体废弃物、污水及生活垃圾无公害处理与利用,先后制定了《四川省人民政府人公厅关于优化区域产业布局的指导意见》《中国制造 2025 四川行动计划》《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企业技术改造的实施意见》及《四川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等。达州市正在建设废弃物综合处置中心,建成后全市的淤泥、餐厨垃圾及危险废弃物将运到此处进行集中处理 

表 5  2016 年 1 月—2020 年 12 月川陕革命老区 5 市 AQI

比较 †

 

年份

达州市

南充市

广安市

广元市

宝鸡市

2016 年 1 月

129

117

97

85

161

2016 年 6 月

59

57

76

77

83

2016 年 12   月

135

109

99

93

156

2017 年 1 月

127

115

112

89

159

2017 年 6 月

61

70

60

61

88

2017 年 12   月

140

109

103

100

133

2018 年 1 月

107

88

88

66

132

2018 年 6 月

66

64

58

54

72

2018 年 12   月

103

81

77

62

94

2019 年 1 月

127

114

100

74

150

2019 年 6 月

61

55

56

47

64

2019 年 12   月

111

88

78

72

118

2020 年 1 月

78

78

71

66

153

2020 年 6 月

48

48

59

57

67

2020 年 12   月

92

83

80

58

97

† 资料来源:中国空气质量在线监测分析平台历史数据。

AQI 是指空气质量指数(Air Quality Index),用于对空气质量进行定量描述的数据。

资料来源:《2020 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图 5 川陕革命老区 5 市固体废弃物、污水及生活垃圾处理率 

城市环境治理具有公益性特征,应当由政府牵头。因地处地质灾害高发区,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2020 年,达州市的公共预算支出为 419.98亿元,仅次于南充市的 555.19 亿元,位居第二;

达州市用于节能环保专项财政支出为14.70 亿元,的城市,成为贫困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典范,该项目已经成为宝鸡市的一张国际名片。 

表 7 川陕革命老区 5 市获得国家级生态环境项目建设情况 † 

低于南充市的 17.77 亿元,高于广元市(10.62 亿 、广安市10.36 亿元、宝鸡市9.11 亿元从节能环保财政支出占比来看,达州市3.5%), 仅次于宝鸡市4.1%,高于广安市3.4%)、南充市3.2%、广元市2.6%)(6。达州市政府在城市节能环保领域的财政预算资金投入较少,污水和固体废弃无公害处理指标普遍低于周边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 

表 6 川陕革命老区 5 市城市环境治理公共预算统计 †

 

预算支出       达州市

南充市

广安市

广元市

宝鸡市

环保预算支出(亿元) 14.70

17.77

10.36

10.62

9.11

公共预算支出(亿元)   419.98

555.19

304.84

350.22

259.09

环保支出所占比重/%       3.5

3.2

3.4

2.6

4.1

† 资料来源:《2020 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 2020 年各地区统计年鉴整理。 

资源城市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及生态环保的复杂性,决定了 5 市要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必须加大生态环保资金投入。城市生态环保与污染治理的关键在于环境保护监管,基层环保人员素质较低、装备滞后、人手不足,极大限制了基层环保监督执法,上述问题已经成为基层环保问题频发的主要因素。

(三)城市示范:生态环保项目对绿色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的示范性

川陕革命老区内高级别的生态环境保护项目较少,而高级别生态环境保护项目是推动区域生态环保和社会经济绿色发展的重要载体。高级别生态环境保护项目的建设,为区域内生态环境保护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助于社会、生态、经济三方协调统一,对于区域内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本部分将生态宜居城市、生态旅游城市、卫生城市等 12 项指标纳入川陕革命老区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研究中。

目前,从 5 个城市的生态环保示范项目数据来看,宝鸡市(7 个)最多,其次为广安市(6 个)、广元市(5 个)、南充市(4 个)、达州市(0 个)(表7)。与其他 4 个城市相比,达州市国家级生态环境保护项目最少,无法发挥高级别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宝鸡市是 5 市中唯一一个获得“国家级宜居城市”称号

生态项目        达州市 南充市 广安市 广元市 宝鸡市 

国家旅游城市

1

1

1

1

国家卫生城市

国家生态城市


1

1

1

国家园林城市

1

1


1

全国绿化模范城市



1

1

国家森林城市

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1

1

1

国家生态旅游城市

1

1


1

国家节水城市 / 全国清洁          1

能源示范城市

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 / 农

产品质量安全市                     1            1

国家生态保护示范区

中国十大生态宜居城市                              1

合计            0             4             6             5            7

† 资料来源于各地方政府官方网站公布资料整理而得。 

绿色资源开发与自然资源的储藏量、开发潜力不匹配,加快建设绿色矿山项目是资源城市推行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达州市与区域内其他城市相比,还没有制定明确的绿色矿山发展规划,自然资源部公布的 661 个绿色矿山建设项目中,达州市无一上榜。

四、策略选择: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路径

(一)加大城市环境污染治理力度,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2018 年,5 市用于环境治理的公共预算支出共为 53.77 亿,占比 3.31%;2020 年为 62.56 亿, 占比 3.37%。环保支出占政府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有所增加,但相对于其他公共事务而言,仍然较少。首先,应当调整现行的政府财政支出结构, 加大生态环保资金投入,保障用于生态环保的资金投入增速高于当地经济增长速度。其次,积极研究并出台相应的税收优惠和财政补助政策,设立地方生态环保创业发展基金,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调节作用,积极将区域内环境保护产业推向市场,引入社会闲散资金。最后,应当依据国外通行做法,设立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地方性银行(如“川陕革命老区生态环境保护银行”或“川陕革命老区环境发展银行”),专门为川陕革命老区城市化与环境保护提供资金支持,有效配合地方政府发展绿色生态环保产业,对于解决部分地区环保资金缺乏的问题意义重大。在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通过银行进行债务融资仍然是各地城市化与环境保护资金的主要来源。川陕革命老区内现有商业银行在区域城市化与环境保护中发挥的融资作用相当有限,商业银行对于区域内生态环境保护产业的贷款投入约为4%。此外,还可以利用 PPP 项目为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产业进行投融资,尤其是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项目具有公共产品的公益性和稳定性特征, 将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公益性与私营企业的低成本性相结合,有利于畅通生态环境保护的融资渠道。

(二)加大生态环保科技投入,提高城市化与环境保护质量

马克思提出科技是生产力的论断,认为科学技术是治理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关键手段。科学技术在自然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中发挥的作用明显,应当运用科技手段对川陕革命老区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现状及规律进行研究,通过科技手段有效解决生态环保问题。第一,各级政府应当依据当地实际,建立绿色城市与环境保护科技研发机构,培育或引进高端环保研究团队,加大科技投入,首先解决水涵养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第二,大力推广生态环保技术,在一些污染较重且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地区推广成本较低、操作容易、规模较小的生态环境保护设备。第三,运用现有的污染物处理技术,从源头治理污染物,大力推广污染物循环使用系统, 提高科学技术在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领域的地位。充分发挥云计算、大数据在川陕革命老区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作用,加快川陕生态环保云平台建设,建立污染监管系统、生态安全云等信息平台。进一步疏通生态环境保护信息交流渠道, 实现生态环境保护数据跨区域和跨平台共享、共用,确保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数据及时准确。环境保护部门应当设置环保信息化岗位并配备专人,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标准信息化建设储备高端专门人才。

(三)积极推进试点改革,构建“政府 + 环保 NGO+ 企业 + 居民”联动模式

近几年的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工业污染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愈演愈烈。其直接原因是工业污染导致民众生存环境受到污染。例如,2011 年的浙江海宁事件和德清事件,这些事件反映的共同问题是:企业长期污染,地方政府和污染企业对利益受损民众的合理诉求没有给予及时回应,民众对政府失去信任,同时也反映出由环境污染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是一个长期积累、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环保行为没有受到社会和民众的监督,以致于环境群体性事件频发。而环保NGO 作为非政府部门,其特点是监督地方政府与企业履行环保行为,为公众服务,并参与环境群体性事件治理。因此,一是环保 NGO 与政府形成协同关系,从源头上防治环境群体性事件; 二是作为民众合理诉求的代理人,环保 NGO 及时向政府和企业反映民众合理诉求,监督政府和企业履行环保行为。此外,居民作为生态环保监管的主体之一,政府应当充分发挥“环境监测平台 + 微信 + 微博”信息平台作用,引导居民参与生态环保监管。因此,建立“政府 + 环保 NGO+ 企业 + 居民”模式,将四个主体协同联系,对于减少环境群体性事件及其后续治理具有可行性。

(四)创新执法司法机制,构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调控机制

环境保护“立法 + 执法 + 司法”联动机制对于城市化与环境保护协同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生态环境保护部门与法院、公安局以及相关部门的联动机制都有专门的规范性文件进行规定。例如,2014 年颁布实施的《关于贯彻实施环境公益诉讼的通知》就对法院、检察院、民政三大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进行了专门规定。川陕革命老区可以借鉴上述经验和做法,创新现有立法、执法、司法体制,积极推行“生态环境保护部门 + 公、检、法、司、民政、市场监管、应急等部门”协同治理模式,探索构建“政府主导 + 公众广泛参与 + 司法保障”的新型生态环保联动机制。组建跨区域生态环境法院和生态警察队伍,对于区域内涉及生态环保的民事、行政、刑事案件进行集中处理,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专业的司法保障服务,解决执法手段单一、执法资源缺乏的困境,进一步提高川陕革命老区绿色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效率。

(五)推进生态补偿制度改革,探索多元化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生态环境补偿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制度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的自然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为我国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补偿制度的建立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理论和政策依据。首先,要完善川陕革命老区生态补偿的相应政策。加强区域生态环境补偿制度的顶层设计,应当依据区域内的自然地理特性、生态环境的整体性 [23],尽快制定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专门立法;同时,对现有法律规定中的生态补偿规定进行系统化清理,制定“川陕革命老区生态环境补偿条例”,相应行政区划在此条例的基础之上,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应将生态环境补偿的定量标准、补偿方法、监督机制、问责机制纳入补偿条例和相应的实施细则, 为区域内生态环境补偿提供制度保障。其次,完善川陕革命老区多元化补偿机制。一是要确保生态环境保护补偿主体的多元化。实际上,企业、公民个体、民间组织等都是自然生态环境补偿的主体,尤其是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水资源领域, 企业应当发挥出更大的自然生态补偿作用。二是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生态补偿模式要多元化。目前, 我国的自然生态补偿模式仍然以政府补偿为主, 而以市场为主的生态补偿模式才刚刚起步,提高现有财政生态补偿资金的市场化水平,在提质增效的同时,拓宽自然生态补偿资金的来源渠道, 推广“生态保险制度”。三是优化政府、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受益者付费、生态环境保护者受补偿为基本正常导向,积极引导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受益者对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者进行补偿。打破行政区划壁垒,积极探索跨区域生态环境补偿合作模式,设立川陕革命老区自然生态环境补偿基金,完善区域内自然生态环境监测监管合作机制,构建川陕革命老区生态环境治理“成本共担 + 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

五、结语

习近平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理念,是对马列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也是对中国特色生态文明思想内涵的进一步丰富,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本研究通过对川陕革命老区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进行调查研究,旨在探索连片贫困地区如何协调好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二者之间的关系。笔者通过查阅川陕革命老区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相关文献资料和实地调研进行研究,收集和整理出川陕革命老区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方面的相关具体措施,即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加大生态环保科技投入、构建“政府 + 环保 NGO+ 企业 + 居民”联动模式、创新执法司法机制、推进区域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等措施,以期为川陕革命老区绿色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提供一定借鉴,为“双碳目标”在川陕革命老区的实施进行前期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 . 关于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 [R]. 北京 : 国务院办公厅 ,2010.

[2]   国家发展改革委 . 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 (2016—2020)[R]. 北京 : 国家发展改革委 ,2016.

[3]   国务院办公厅 . 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 (2013—2020 )[R]. 北京 : 国务院办公厅 ,2013.

[4]   阮晓莺 , 杨勇 . 生态德性与幸福生活 : 从理论逻辑到价值期待 [J]. 福州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2):84-87.

[5]   陶火生 . 适应新时代生态治理的生态道德及其蕴涵的中国智慧 [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20(1):56-62.

[6]   江必新 . 新时代环境资源审判工作的方向与定位 [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18,18(2):13-21.

[7]   罗文君 . 论环境治理中的环保督政制度及其完善 [J]. 环境保护 ,2020,48(Z2):19-22.

[8]   张纯元 . 可持续发展理论在人类认识史上引起的七大变化 [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1(3):41-44.

[9]   蒲静 . 我国跨区域环境治理中的地方政府合作机制研究 [D].桂林 : 广西民族大学 ,2011.

[10]  贺向泽 .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法律体系研究 [D]. 太原 : 山西财经大学 ,2014.

[11]  张燕 . 日本环境保护措施对大庆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的启示 [J]. 改革与开放 ,2017(19):45-46.

[12]  占伟 .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D]. 重庆 :西南大学 ,2013.

[13]  孙新章 , 王兰英 , 姜艺 , 等 . 以全球视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J]. 中国人口 • 资源与环境 ,2013(7):9-12.

[14]  陈锋 . 基于国际经验的西部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互动途径研究 [J]. 世界地理研究 ,2006(4):41-47.

[15]  王晓东 . 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澳大利亚经验 [J]. 世界农业 , 2013(12):111-116.

[16]  彭翔 . 借鉴国际节能先进经验 加速沈阳生态市建设 [J]. 沈阳干部学刊 ,2008(6):57-59.

[17]  丁刚 , 翁萍萍 . 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内外典型经验与启示 [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17,18(1):36-40.

[18]  邱鹏 . 瑞典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及启示 [J]. 中国科技论坛 ,2010(12):148-152.

[19]  唐学军, 陈晓霞. 从协调到协同: 跨区域环境治理中的监管体制改革与路径—基于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视角 [J]. 中国环境管理 ,2021,13(2):72-79.

[20]  韩永辉 , 钟伟声 . 产业生态化转型的国别经验和战略启示 [J].城市观察 ,2015(2):17-26.

[21]  李宇军 .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企业环保责任—“ 腾格里沙漠违法排污 ” 案例分析 [J].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015,37(6):119-125.

[22]  陈立桥, 丁娜, 高力力. 基于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融合视角的生态文明教育目的探讨 [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1,15(3):14-19.

[23]  唐学军 , 陈晓霞 . 长江上游水生态涵养区生态安全走廊建设研究—基于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视角 [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1,15(3):39-44.

返回上一步
打印此页
  • 电话咨询

  • 13838208225